劉磊
【摘 要】在當下媒體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突發新聞報道想要做得出彩,電視記者不僅要把新聞的“五要素”即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為何交代清楚,還要運用一切有效手段,盡可能地捕獲現場所有的信息,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這些感官綜合地傳達給觀眾。
【關鍵詞】突發事件 現場 五覺
有人說突發新聞報道容易上手,因為其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只要把新聞的“五要素”(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為何)交代清楚即可。當然,作為一個簡單的消息,這些信息足以。但是在當下媒體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中,這些信息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觀眾的要求。所以筆者認為,突發新聞報道想要做得出彩,并不簡單。
突發新聞是指社會新聞中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如火災、車禍、水災、自然災害、責任事故等等。在主打民生新聞的節目里,突發新聞的數量是數一數二的。
曾有一次,在出差采訪的時候,按照欄目的要求,我向現場的觀眾做節目收視調查。當詢問到大家平時都愛看什么內容的新聞時,眾人的回答幾乎都是“車禍、爆炸、火災這樣的突發新聞”。顯然,大家對突發類新聞的關注度是極高的。
從安徽廣播電視臺《第一時間》欄目過去播出的整檔節目中可以發現,幾乎沒有哪一天的節目能少了突發新聞報道。曾經播出過的,較為重大的突發新聞隨便說說就是一大串。如:“合肥廬陽宮大火”、“鮑飛割喉案”、“合肥長江路塌陷事故”、“柏景灣爆炸案”、“合安高速重特大車禍”等。這些新聞不僅電視媒體感興趣,報紙媒體、廣播媒體、網絡媒體同樣也很重視。往往一個較大的突發事件發生后,現場采訪的記者數量不亞于一場小型的發布會,就連媒體同行也紛紛感嘆,記者們難得一聚,一個突發現場一下子把人都聚齊了。那么,面對這么重要的突發新聞報道,怎樣才能臨危不亂,讓報道更加精彩呢?
其實,要想提高突發新聞的報道質量,對于電視媒體來說,就必須盡可能全面地還原現場,讓電視機前的觀眾在家里也能感同身受,能夠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科學家發現,人們對事件最直觀的感受,不外乎是從這五個方面得來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據報道稱,電影為了從這五個方面刺激觀眾的感官,已經發展到了5D時代。一條突發新聞報道,如果也可以在這五個方面下功夫,就不會讓人覺得干癟無味。作為電視記者,要運用一切有效手段,把現場所有的信息盡可能的捕獲,綜合地傳達給觀眾。
一、視覺
通常,突發事件的新聞現場都會有很強的沖擊力。一名合格的電視記者,在到達現場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借助自己的眼睛觀察現場的各種特征。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判斷哪些元素是極具視覺沖擊力,能夠給觀眾傳遞現場信息的。
例如:一個火災的現場,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空中的濃煙,煙的顏色、形狀、不同于其他火災的特征,這些可以讓觀眾對整個火災有一個大致的認知。到達火災的現場,現場救援的消防車數量,夜晚閃爍的警燈,周圍圍觀群眾的反應,臉上的表情,正在撲救的消防官兵,大火燃燒的狀態都是反映火災嚴重程度最好的細節畫面。這些畫面很容易吸引觀眾的眼球。
二、聽覺
在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雪健接拍的一則廣告中,他說:“再好的戲,沒有聲音也出不來。”一個畫面再絢麗、視覺上再刺激的新聞,如果聽不見任何的聲音,會覺得少了點什么,是索然無味的。
在突發新聞的現場,各種極具特色的現場聲十分豐富。這樣的同期聲伴隨著畫面一出來,往往就能先聲奪人。例如:在火災現場,物品燃燒噼里啪啦的聲音、油桶爆炸的聲音、消防隊員指揮撲救呼喊的聲音、增援車輛刺耳的警笛聲音;在交通事故中,車輛碰撞的聲音、救援隊員切割車體的聲音、傷者呼救的聲音。這些都能起到強烈的感染效果,讓觀眾雖然坐在電視機前,也能身臨其境,感受到現場緊張的氣氛。
三、嗅覺
跑過火災新聞的記者都不會忘記,只要是火災現場都會有刺鼻的氣味,而且絕大部分不盡相同。秸稈燃燒、垃圾焚燒和房屋著火就有著明顯的區別,對于這些味道的差別,記者也要做到心中有數。
氣味距離火場多遠就能聞到,具體是什么樣的氣味,刺激還是不刺激,聞了過后有沒有什么不適感,這些都是記者在現場感覺到的。它們都是突發新聞報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另一個方面向觀眾展示了無法感受到的細節。
在交通事故類的突發新聞中,如果記者在現場能夠從駕駛員的身上聞到酒精的氣味,那么對于交通事故原因的分析,無疑會起到很關鍵的作用;而在自殺者生前呆過的房間里,如果聞到了濃濃的香煙味,也能說明死者自殺前的心理狀態。
四、觸覺
在許多電影里,兩派角色互相追捕的過程中,經常會有這樣的情節:一方趕到另一方之前住過的房間,摸了一下床上的被褥,說被窩還是熱的,此人看來并未走遠。在突發新聞的現場,這樣的觸覺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落水者掉落的水塘,水溫是否冰冷刺骨;起火燃燒的貨車,軋過的路面是否依然燙手,這些通過觸覺體驗得來的信息,可以讓觀眾在看電視的時候,判斷出當時事件的嚴重程度。
曾經有一條新聞,報道的是一個事故中驚魂未定的肇事者,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他十分緊張,就展示了一個和他握手的畫面。只見記者干燥的手和他相握過后,立即變得潮濕起來。這樣的細節體現,給報道帶來了不同的效果,讓觀眾看了印象深刻。
五、味覺
對于絕大部分的新聞現場來說,味覺體驗是最后一個層面。在突發新聞現場,記者常常是用嘴巴來提問,而不是用來感受滋味。但是作為感覺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也不應該放棄。比如在火災現場,高溫的烘烤下,口腔也會干燥難耐,這也是十分有價值的現場信息。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第一時間》欄目)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