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燊
花 尾 渡
李培燊

梧州,是一個繁忙的港口,每日千舟萬楫,往來穿梭。
千舟萬楫中,有一種船特別令人矚目,那就是花尾渡。
花尾渡船高分兩段,以駕駛樓為界,駕駛樓往后段為船尾部,高四至五層,多是客艙。在波橋行人道處分界——下為最底層,是公艙,旅客臥鋪位;往上是二層,稱餐樓,也是旅客臥鋪位;再上是第三層,后截是客艙,也是旅客臥鋪位,前截是職工宿舍和駕駛(艄公)樓;再往上是頂層,還有雜物艙。駕駛樓前段為船頭部,高二至三層,是貨艙、廚房艙,有的還夾著一層散位客艙,供短途普通大眾趁圩趕集時乘坐。
花尾渡的船體構造華麗,梁、柱、船邊、船舷,都是雕梁畫棟,特別是尾部,裝飾著鮮花綠草、各色燈管霓虹。晚上燈火亮了,燈光燦爛,輝煌無比,所以,人們稱之為花尾渡。
花尾渡緩緩前行,真的像一座會移動的玉宇瓊樓。其實它本身沒有動力,是靠前面一艘拖輪牽引著行駛的,所以它的俗名又叫拖渡。
花尾渡沒有動力,有個好處:行走時沒有噪音,不震動,非常平穩,睡在床鋪上,猶如在家里那樣舒適。但花尾渡也有不足之處,靠拖輪拉,走得慢,上航貴縣或下航廣州,一般需兩夜一日,旅客很厭煩,又感寂寞。不過,花尾渡船的經營者很聰明,常與社會一些文化演藝團體掛鉤,通過優惠乘坐,約請他們乘船時表演。
抗日戰爭期間,有一天,我乘坐花尾渡,正好也有一隊學生軍救亡工作團乘坐,船上司理找到他們的團長,請他們晚上表演。團長想,這正是宣傳抗日救國的好機會,就爽快地答應了。
晚上,學生軍救亡工作團以臥鋪中間那大平臺作舞臺, 同學們先是表演了獨唱、活報劇、舞蹈等節目, 接著演唱了《黃河大合唱》、《大刀進行曲》等。
最后,學生軍救亡工作團以合唱《義勇軍進行曲》結束這次演出:“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激昂的歌聲振奮人心,全船旅客和員工不約而同高聲齊唱,有的人還喊起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民族義憤之聲,震撼了夜空和兩岸。
由于花尾渡自身沒有動力,抗風逐浪能力差,1980年2月27日,廣東“曙光401”遇強對流大風翻沉,死301人。同年11月26日,廣西“桂民302”在平南丹竹遇大風翻沉,死100人。
改革開放后,有了多客位的鋼質客輪替代花尾渡,從此,花尾渡退出西江航運的歷史舞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