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雄林
歲月尋蹤
“五四”運動在梧州
陸雄林

廣西省立第二中學校學生在出版“五四專刊”
1919年,北京、上海等地爆發了震撼全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消息傳到梧州,各校學生立即起來響應,開展了轟轟烈烈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活動。
梧州省立二中學生會推選出代表黃毓梧、楊文炤、施益生(原名施萬益)等,與省一師學生代表方規、李核成(后改名李一塵)、王德奉,女師學生代表何予淑、李省群、關育梧、江志新,蒼中學生代表李家驥、關祖培等醞釀協商,同時與教會學校學生代表聯系,經過集體討論,組織成立了梧州學生聯合會,推選黃毓梧、楊文炤、施益生、方規等為第一屆正副會長。梧州學聯會址設在省一師,后來遷至塘基街(今大中下路)救國晨報社。
9月,梧州學聯與省內南寧、柳州、桂林、桂平等市縣聯系,在梧州召開全省學生代表會議,成立廣西省學生聯合會。省學聯會址暫設在梧州,選出梧州學聯為主任委員的第一屆執行委員會。省學聯的招牌掛在梧州塘基街救國晨報社門前。
梧州學聯成立后,統一領導和組織各校學生積極開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1919年6月間,梧州學聯在大校場召開有幾千人參加的學生大會,動員開展支持“五四”運動的一系列活動。大會由梧州學聯會長楊文炤主持。大會堅決反對巴黎和會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的無理決定,憤怒譴責北洋反動軍閥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中日二十一條》條約的賣國活動和無理逮捕愛國學生。與會學生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中日二十一條條約!”“收回山東特權!”“拒絕在巴黎和約簽字!”“嚴懲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會后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
游行隊伍行進到考棚街(今大中上路)舊法院的海關監督兼交涉公署,迫使當時的交涉使蘇希洵當眾接受請愿書,并表示同情與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答應把學生的要求轉報北京中央政府。
教會學校的學生,這時也沖破了帝國主義分子的封鎖,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集會和游行。梧州學聯決定集會和游行時,建道圣經學校學監趙柳塘不準學生參加,并貼出布告威脅:“如敢故違,記大過與開除,從嚴懲處。”當天,他還把校門關閉,不準學生外出。學生揚言,如果不開校門,就要用一罐煤油把學校燒毀。爭持到后來,校方終于妥協,有三十多個學生參加了示威游行。
事后,教會主席、英國人翟輔民召集學生訓話:“你們在這里讀書,就要聽我的話。我要你們愛英國,不準你們愛中國,我不準你們搞政治運動,不準參加示威游行。昨天去游行的學生一律要承認錯誤寫悔過書,否則勒令退學。”學生們據理力爭,說自己是中國人,愛中國沒有錯。結果,沒有一個學生寫悔過書。翟輔民懾于學生的革命聲勢,也不敢開除學生。
在梧州學聯的統一安排下,各校學生集會示威游行后,隨即罷課,開展宣傳與抵制日貨的反帝愛國的革命活動。梧州學聯組織省二中、省一師、蒼中、女師學生分別成立宣傳隊,進行街頭宣傳。有的宣傳隊帶有銅鼓喇叭,出隊時吹吹打打,經常尾隨一大批群眾。宣傳隊每到適當的寬闊地點,如大校場、粵東會館、孔廟、九坊街、五坊路、沙街,以及檢查沒收日本貨的商店門口,便停下來,召集群眾進行宣傳。宣傳隊號召大家不要再買日本貨,警告有關商店不要再賣日本貨,并指出要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群眾相互監督,共同遵守,一致抵制日貨。有的宣傳隊除在梧州、蒼梧宣傳外,還上藤縣、濛江等縣鎮進行宣傳。
在學聯與店員工人的督促和推動下,梧州商會不久也宣布罷市,九坊街、沙街的批發經紀行和五坊街的洋雜零售店里的店員工人實行罷工,協助學生檢查日本貨。碼頭搬運工人,也聲言不搬運日本貨,參加到罷工行列。五坊路百貨零售店向來以銷售日本貨為主的,當時都關門停止營業,實行全行業罷市。
當時的梧州市場,洋貨充斥,市民吃的海味,穿的紗布,用的日用百貨,都是進口的洋貨,其中主要的又是日本貨。九坊街、沙街的批發平碼經紀行業,如萬源生、萬發隆、廣發祥等字號,經營進口轉口的棉紗、布匹、針織品、百貨、火柴及魷魚、柴魚等各種貨物,絕大部分是日本貨。五坊路各百貨零售店經營的商品,除少數手工業產品是來自上海、蘇州、杭州等地的國貨外,也是以日本貨為主的洋貨。
梧州學聯除舉行罷課、到街頭宣傳抵制日本貨外,還組織了“抵制日貨檢查隊”,到上述經營洋貨的商店,檢查和沒收日本貨。“抵制日貨檢查隊”有省二中的學生童子軍參加,并有店員工人的支持和幫助。有的商店弄虛作假,隱藏轉移,分拆改裝,換貼商標,冒充英美或別國的洋貨出售,但在店員工人協助鑒別和檢查下,真正的日本貨無法蒙混過去,最終一概被沒收。
被沒收的日貨積存到相當數量后,學聯便會同商會負責人,定期在大校場予以焚毀。事前在街上貼出通知,同時派出童子軍到場監視和維持秩序。焚燒日貨時,大校場總是擠滿群眾,大伙圍觀監視,鼓掌稱快,表示擁護與支持。這時,宣傳隊又乘機宣傳,提出人人都要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抵制日本貨,不賣、不買和不用日本貨。于是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的愛國思想廣泛傳播,成為一時的風尚。
對于梧州人民抵制日貨的斗爭,日本帝國主義不甘心失敗,他們勾結當時的梧州反動當局,分化瓦解學生隊伍,并派出日本軍艦和水兵,恐嚇梧州的革命學生和群眾。梧州當局按廣西軍閥陸榮廷旨意,連日派出軍警在城內與河灘巡邏,監視學生活動,不準學生上香港輪船檢查日貨。同時,指使各校提前放寒假,讓外地學生離校回家。當時,省二中除提前放假外,還借口梧州有疫病流行,組織兩隊留校學生,分別到桂林、肇慶旅行。
一天,幾個日本水兵來到一師校門,想拍攝梧州學生反日活動情景。一師學生見狀,堅決予以制止,把他們趕出校外。被提前放寒假回家和被驅去旅行的學生,也很快返回梧州,繼續投入反帝愛國的活動中去。敵人恐嚇分裂的陰謀沒有得逞。學生組織的“抵制日貨檢查隊”,一直堅持到年底。翌年學校開學,學生才恢復上課。
經過1919年下半年的抵制日貨運動后,日本貨在梧州幾乎絕跡。除有些改貼別國商標冒充別國貨外,市面上再不見貼著日本商標的日貨了。日本人開設在長生街的岳陽堂藥房、在沙街梧州酒店后座的理發店,在梧州人民抵制下,業務完全陷于停頓,店內的日本人趕快離開了梧州。岳陽堂藥房的日本人離梧后,藥房交由夏郢人劉炳揚做經理看管。
1919年冬,梧州學聯在抵制日貨的同時,成立了國貨勸銷場,大力提倡國貨。國貨勸銷場設在小南門外。為了籌集資金,國貨勸銷場專門發行了股票,每股一元,除由學生認股外,還會同梧州商會向市內工商界招股。在廣大愛國民眾的熱情支持下,該場初期營業購銷兩旺,成績可觀。后因洋貨競爭,國貨來源困難,存貨又不易推銷出去,國貨勸銷場生意日漸蕭條,經過一年的苦心經營后依然虧損,于1920年的冬天宣告結束了。
1919年,梧州學聯籌集資金,創辦了《救國晨報》,掀起了梧州的新文化運動。
《救國晨報》,由省二中學生施益生負責,并派二中學生溫祖文、黃肖彭主持編輯部工作,二中學生陸英林、一師學生梁殿邦擔任編輯。該報創辦初期,著重宣傳抵制日貨、振興實業、提倡國貨,取消《中日二十一條》條約,以及宣傳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等的革命斗爭;著重宣傳新文化運動,反對舊禮教,反對舊八股,提倡白話文,提倡婚姻自主,反對父母包辦的盲婚制度,爭取男女平等、婦女解放等。
當時在塘基街還有一間良知日報社,由梧州紳士陳太龍與反動文人黃鼎可、廖百芳所把持。他們為反動軍閥歌功頌德,為維護舊封建文化賣力,在《良知日報》上大量登載反動文章,宣傳反動謬論。學生不能容忍毒草泛濫,紛紛寫文章予以批駁。良知日報社的卑劣行徑,還激起公憤。一天,一大群學生沖入良知日報社,找劣紳反動文人辯論。這幫文人理屈詞窮,啞口無言。學生驅逐了劣紳與反動文人,封閉了良知日報社。
《救國晨報》創辦不久,經費困難。1919年冬,梧州學聯施益生到廣州拜見孫中山先生,報告了梧州學生的革命宣傳活動情況,提及《救國晨報》的經費困難,孫中山先生即撥款三千元,使該報得以繼續出版。梧州《救國晨報》的創辦和繼續出版,對推動梧州的新文化運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梧州的新文化運動,始于“五四”時期。當時梧州學生紛紛搜購傳閱北京的《每周評論》,上海的《向導》、《新青年》,湖南的《湘江評論》等刊物。省二中、省一師、蒼中、女師各校學生,都先后設立圖書館,有的班級還設立書報閱覽處。梧州的“通學書局”、“麟經圖”書店,大量輸入和積極推銷新文化書刊。梧州學生由此接觸到當時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所傳播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提高了思想認識,于是掀起了新文化運動,他們紛紛寫文章投稿到《救國晨報》和省內外報刊,組織宣傳隊在學校和街頭宣傳新文化。
為提倡新文化,梧州學聯支持教育界人士和其他知識分子,利用業余時間開辦拼音字母學習班,從北京聘請教師,吸收中小學校教職員、學生、社會青年和店員工人入班學習,并推廣普通話。梧州學聯還開辦平民夜校,由省二中、省一師、蒼中、女師各校學生擔任夜校教師。平民夜校的課程,文化課是教識字、中文、算術、科學知識,政治課是作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宣傳。平民夜校既掃除文盲,提高學員文化水平,又培養了“五四”運動的骨干和積極分子。
為反對封建迷信,梧州學聯號召學生對社會上進行秘密活動的宗教迷信組織“同善社”予以揭露批判,要求政府加以取締。參加“同善社”的信徒,大多是社會上的知名紳士,因害怕學生揭發,基本上都收斂多了,有的甚至遠離梧州。
梧州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編者注:陸雄林(1904年4月-1983年7月):廣西梧州市人,1951年7月-1965年10月擔任梧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1980年9月任梧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他是民革梧州市委員會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副主委,第六屆副主委、代主委、主委。
(本文原載于《梧州文史資料》第四輯)
責任編輯:傅燕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