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 朋
信任:社會治理的根基
□ 文/陳 朋
實踐表明,緊密的交往紐帶和積極的信任互動共同構成了社會治理須臾不可或缺的社會基礎。如果將社會治理視為一種博弈,那么缺少信任支撐的博弈必將是零和博弈,甚至是負和博弈……
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從不同層面圍繞創新社會治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作出了較為深入的討論和分析。但是,總體上看,人們關注較多的仍是社會治理的體制架構、運作策略、治理方式等議題。事實上,真正影響社會治理的深層次問題并不僅僅在于此,更在于它的社會基礎。這種社會基礎簡而言之就是影響社會治理進程的“信任”根基。社會治理既不能根據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來推動,也不能一味依靠妥協讓步來維持,而必須以互惠合作和信任支持為基礎。
對于社會治理而言,信任之所以如此重要,最重要的原因莫過于它有助于實現社會治理的最終旨歸——建構社會秩序。早在2500多年前,政治學鼻祖亞里士多德就開宗明義地說,城邦是若干家庭和種族結合而成的保障優良生活的共同體,以完美的、自足的生活為目標,這就是幸福而高尚的生活。時至當今,過上幸福而高尚的生活依舊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指向。盡管對于何以達致幸福而高尚的生活,不同的人給予了不同的闡釋,但是在紛繁復雜的爭論中仍有一個基本共識,那就是只有在有序的社會中才能夠過上幸福而高尚的生活。秩序固然重要,但是構建秩序的道路并不平坦。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異質因素非常鮮明的多元化社會,基于不同的思維觀念、價值判斷和需求偏好,人們之間難免會產生矛盾和沖突。對此,真正有助于從深層次合理調適不同需求進而構筑良好社會秩序的根本在于夯實信任根基。信任之于社會治理,猶如空氣之于人的呼吸和命運。一旦信任受損,社會有機體就會遭受瓦解,進而難以形成凝聚力,良好秩序的局面將難以出現。
然而,一個不可回避的客觀現實是,如此重要的信任卻成為當前社會治理的突出短板。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的《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2—2013》顯示,當前社會的總體信任指標在進一步下降,已經跌破及格線,超過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曾經廣受尊崇的醫生、教師及法律工作者,其職業聲望和社會信任度也在急劇下降。老人摔倒后的“無奈糾結”更從深層次說明信任的匱乏程度已經嚴重到侵蝕道德底線的層面。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愿意相信陌生人,總是習慣用遲疑的目光和不信賴的心態面對周圍的人和事。在陌生的城市,面對求助者渴望的眼神,很多人仍是唯恐避之不及,擔心一不小心就會掉進“陷阱”。缺乏信任的社會無形之中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是戴著“有色眼鏡”,心存芥蒂,人們都喜歡將自己密閉在狹小的空間里,“敞開心扉”似乎只是一句永遠正確但很難付諸現實的期許。與社會信任缺失相對應,政府信任同樣不容樂觀。現實生活中,既可見囿于公共政策缺乏穩定性、可持續性,公眾隨之產生對法律、法規、政策的制定及其執行情況的疑惑和憂慮,更可常見公共權力執行者在公務活動中的態度傲慢、能力欠缺、辦事拖拉、效率低下,甚至是違背行政倫理與職業道德,喪失個人品德,導致公眾對政府的不滿和失望。可以說,當前政府信任下降已經很明顯地表現在公眾對政府價值背離、行為失范、績效偏低等問題的憂慮、不滿乃至憤懣,而且日漸呈現出明顯的交叉性、結構性、累積性和系統性特征。這一切均說明,在“大轉型”的背景下,倍感珍貴的信任日漸式微和不斷缺失,已從最為基礎的層面構成了對社會有效治理的直接障礙。
在信任如此重要的情況下,促進生成信任自然成為一項重要工作。當前亟待推進四項基礎性工作。
培育良好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精神內涵,它是現代公共領域的道德準則,是公眾為公共利益而行動的氣質特性,它能夠引導公眾形成理性溝通、誠信相待和互敬互愛的精神品質。但是,公共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學習就可以實現,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慢慢累積,要積極鼓勵和引導公眾從參與社區日常治理等小事入手,讓其體會到參與公共生活不僅是其權利,而且也是應盡的義務,并在參與中體會到理性溝通、相互體恤的魅力和價值。
推動民主政治建設。民主政治有助于信任的生成,因為它可以促進官民互動,進而實現合作、共贏。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當前在廣大人民群眾民主意識和民主技能日漸提高的情況下,信任建構無疑離不開民主政治建設。從筆者調研情況看,當前基于民主政治建設角度來建構信任,需要健全完善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展民主渠道,充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以為建構政府與公眾的信任關系提供多元化的生成機制。
妥善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在利益訴求日漸增多、矛盾糾紛不斷產生、社會階層逐漸分化、人際關系高度復雜的時代,能否妥善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成為政府贏得普遍信任和廣泛支持的利益基礎。因此,必須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和信息搜集機制,引導公眾通過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途徑,理性表達自己的正當利益要求,從而妥善和及時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密切政府和公眾之間的聯系。
規范公共權力。“一切有權力的人都會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道理。”此言雖極端,但權力的異化必將導致不信任的產生和蔓延。無論是西方國家的經驗教訓還是中國的歷史經驗都表明,唯有“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才能從根本上遏制權力為惡的可能,繼而贏得公眾信任。限制權力首先離不開制度建設,因為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具有約束力。但是,與制度建構相比,提升制度的執行力同樣重要。如果制定起來的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實,同樣沒有效用,有時甚至不如沒有制度。因此,對于權力制約來說,建構科學合理的制度和提升制度執行力同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