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來,從“超日債”違約事件導致銀行收緊信貸,到人民幣貶值提高融資成本,融資銅貿易屢屢遇險。而近日中國青島港一項關于重復質押倉單騙取貸款的調查又將金屬質押融資推上了風口浪尖。
對于靜靜躺在某港口倉庫中的一批銅來說,它們的命運并不是被加工成各種各樣的銅產品,而是出現了這樣令人困惑的情況:有好幾家貿易商都表示自己是這批銅的主人,并拿著同樣的倉單到不同的銀行將其質押,并且各自都獲得了相應的貸款。顯然,銀行被騙了。這樣的騙貸戲碼在中國青島港悄無聲息地上演著,而近日,一項關于重復質押倉單騙取貸款的調查則將青島港的“騙貸門”事件暴露在世人面前。
2014年6月3日,路透社中文的一則關于“中國東北部青島港因接受當局調查,暫停鋁和銅出運”的報道引起了國內有色金屬行業的廣泛關注。該媒體還指出,當局調查的原因或涉及銅鋁倉單方面的作假,以及被用于反復質押。并且銀行對此感到很憂慮,已經派出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赴港口核對,確保融資交易所針對的倉單貨物真實存在。
6月6日,青島港正式承認在調查金屬貿易融資騙貸問題,據了解,青島港大港分公司于5月31日接到公安機關調查騙貸案件的通知。隨著調查深入,青島港封了大港的金屬存儲區,港口部分交割已經暫停。青島港方表示,調查針對的是部分金屬的持有者及大港保稅區的第三方倉儲企業,并非針對該集團。
6月5日,曝光了一家名為青島德誠礦業有限公司的被調查企業,該公司總部設于青島,是一家中小型民營企業,主要經營鋁土礦、氧化鋁以及一些銅精礦的進口貿易。據悉,這批貨物大概有10萬噸氧化鋁和2000~3000噸銅,貨值約在幾億元。據了解,德誠與四家不同的倉儲公司分別出具倉單,然后利用銀行信息不對稱的漏洞,去不同銀行重復質押,實際的銀行貸款敞口超過10億元,而這些資金都被用于投資房地產等項目。目前該公司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受到調查,其老板陳基鴻已被公安機關控制。
實際上,這種倉單重復質押騙取貸款的行為在青島港并不是個例,隨著“騙貸門”事件的持續發酵,中信資源、萬向資源、山東杰正等企業紛紛浮出水面。中信資源6月10日稱,已在6月3日該集團的氧化鋁和電解銅被青島法院查封,并介入調查。在調查結果出來前,公司不能準確評估其存放在青島港的氧化鋁和電解銅或對該集團的影響。另外,有消息人士透露,青島港被調查銅鋁庫存的其中一個貨主則是萬向資源。上述兩家企業的子公司則都是山東杰正投資集團的主要客戶,而山東杰正投資有限公司又是青島德正資源控股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德誠礦業的母公司也是德正資源集團,這些企業下屬子公司關系盤根錯節,也便于互相倒貨從而獲取銀行貸款。

目前青島已經有多家企業因貸款問題陷入困境,預計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牽涉到的企業數量和規模很有可能會進一步擴大。目前蓬萊港也開始卷入其中,“騙貸門”事件的調查或將蔓延到全國。
為什么不同的企業能夠對同一批貨物各自持有相同的文件?或者同一家企業對一批貨物持有好幾張相同的文件?這說明企業在青島港開具倉單的過程中肯定有“貓膩”。
在一次融資交易中,企業可能與第三方的倉儲公司相互勾結,甚至有可能串通銀行放貸人員,針對同一批貨物,開具多張倉單,然后企業分頭去找不同銀行質押騙取多筆貸款。雖然青島港表示“陷入上述欺詐案件的貨主及代理均為公司的獨立第三方,公司并非貨主與代理間協議的訂約方。除裝卸及倉儲服務外,青島港并未向代理提供其他服務,且對涉及調查的金屬產品不擁有任何權益”。但據一位青島倉儲人士透露,開具假倉單只需要辦事員放水就行,不需要經過高層,但這種行為高層應該是默許的。因此,“騙貸門”事件除了暴露出相關企業的誠信問題外,也凸顯出青島港的管理不嚴格、質押物登記制度不完善等漏洞。
此次“騙貸門”事件的調查,就緣起于一家銀行在內部核查時發現倉單質押貸款額度與相應的港口抵押貨物數量不一致,從而發現青島港倉單存在重復質押貸款的行為。
南非標準銀行集團在6月初的一份聲明中稱,已經開始著手調查青島港潛在的違規行為,但是目前還無法完全確定具體的損失額。隨后,花旗銀行、渣打銀行、荷蘭銀行、法國巴黎銀行和法國外貿銀行等多家境外銀行也開始介入調查。渣打銀行等已經暫停向中國部分客戶提供新的金屬融資業務。
而國內至少有17家銀行涉及青島港的有色金屬融資業務,包括中國進出口銀行、工農中建交五大行,華夏、民生、興業、招商、中信五家中型銀行,還包括恒豐、齊魯、日照、威海、濰坊等山東本地金融機構,以及河北銀行一家異地城商行。據了解,涉及青島港有色金屬貿易融資業務的金額在148億元左右,其中進出口銀行單家就在40億左右,多家大行涉及金額都在10億左右。這些中資銀行表示,正在考慮通過法律訴訟渠道來保全資產。
年初以來,關于金屬貿易融資的討論就一直十分熱烈,尤其是融資銅。隨著大宗商品貿易市場的日益繁榮,融資銅已經成為了國內許多企業獲得低成本融資的主要渠道。
融資銅貿易融資與倉單質押融資有所不同,進出口企業通過境內銀行開出的延期付款90~180天的遠期信用證,將境外現貨銅進口到中國保稅口岸,再將銅賣給貿易商,從而利用還款的時間差獲得低成本融資。
信用證可以循環開,倉單也可以重復質押,雖然方式不一樣,但二者常常被企業聯合在一起用于融資。隨著“超日債”危機爆發和人民幣的急貶,銀行已經意識到金屬貿易融資風險驟增,因此在信用證開證方面已經趨于謹慎。而“騙貸門”風波進一步加劇了金屬融資的風險,或將導致一系列信貸緊縮與違約的連鎖反應,而相關融資活動也有可能因此而停滯,銅的金融屬性也會相應削弱。
據外媒報道,如果青島港調查造成的影響擴散,調查可能使得那些本已出售商品業務的西方銀行完全退出這一領域。目前,多家外資銀行已暫停對中國客戶融資,香港很多銀行也停止了對中國內地企業融資的開證業務。一旦銀行停止融資貸款,中國貿易商就會開始甩賣銅產品以獲得資金,中國的銅進口量也會隨之大幅下降。
一些銀行則要求貿易商將質押的銅和鋁轉運至監管更為嚴格的倉庫,因此,青島港部分庫存將會轉往東亞地區的LME倉庫。但實際上LME的庫存卻沒有增加,LME6月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該交易所的銅庫存減少0.3%,至166,825噸,為2008年8月以來最低位。銅注銷倉單減少1%,至68,875噸,為5月22日以來最低位。因此青島港運至LME倉庫的銅并未轉化為庫存,而是被再次拋售質押給了外資銀行,換取短期資金;而大量的倉單被注銷,表明融資貿易商解除交割,拋售現貨。
與此同時,隨著銀行的年中集中結算時期臨近,本來資金就緊張的融資貿易商還款的壓力將加大,甚至會有中小企業老板“跑路”的情況,因此不少人認為融資貿易行業將面臨重新洗牌的局面。
但也有人認為金屬融資的需求仍舊穩定,銀行收緊信貸只是短期行為,銀行不可能完全放棄與金屬貿易融資相關的業務,否則從長期來看銀行也將因此蒙受損失。而對于整個銅行業來說,江西銅業集團副總經理吳育能認為,“金屬倉單質押騙貸”事件是個案,可能在短期內會使國內銀行縮減對有色金屬企業的信用證額度,限制轉口貿易量,使外資銀行縮減“倉單質押回購業務”,但它不會影響有色金屬的生產,更不會影響有色金屬的消費,改變不了有色金屬市場的供需關系,也不會引發系統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