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文
10月28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到,“完善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可以說,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對企業技術創新、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企業是市場的重要主體。企業發展需要有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的市場機制。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對創新驅動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的指導方針。未來企業要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落到實處,需要更為強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作支撐。
有色行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案例也屢見不鮮。2013年12月2日,金龍精密銅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龍集團”)宣布:金龍集團訴江西耐樂銅業公司侵害其商業秘密案勝訴。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被告江西耐樂銅業公司不僅獲取且使用了原告金龍集團的涉案技術機密,該行為具有不正當性,依法應當承擔停止侵權、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賠償金龍集團經濟損失40萬元。這場歷時8年之久的“不爭饅頭爭口氣”的知識產權訴訟案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未來,企業應當如何合理合法的保障自己的科技成果并使之產業化?
企業面對經營中擁有的知識產權,如果僅僅只停留在保護的層面上,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這個時代,仍然是不足夠。從經營發展的角度而言,不但要做好技術保護,還需要配以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企業在加強生產經營風險管理中,在采購產品、技術和服務時,應對商品、商品包裝、商品說明書等進行檢查,以避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企業在來料加工、貼牌生產、委托加工時,應避免侵犯第三人知識產權。不僅如此,企業還應在合同中約定相應的知識產權權屬、知識產權的許可使用范圍等內容。
其次,企業在市場開拓過程中,使技術合同所涉技術范圍要更加明確,對日后可能發生的侵權范圍更加容易界定,從而使公司在技術保護上更加具有主動性,降低市場風險。但要使知識產權為企業發展發揮更大作用,僅僅是保護還不夠,還要采用適當的手法來進行產業化運作。企業應將擁有的知識產權成果適時有效地轉化應用于企業產品生產、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或技術方案優化,努力使企業知識產權價值最大化。
另外,企業應加強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合作,根據生產經營需要,有效地轉化利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知識產權成果。企業應加強研發風險管理,對研發活動實施過程跟蹤監控,適時調整研發策略和研發內容,規避知識產權侵權風險;企業應對設計與開發成果進行評估、確認,形成知識產權評估報告,并明確其保護方式,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應引導企業員工積極參與知識產權各項活動,提高全公司保護、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和水平,使公司的競爭力和抗風險力不斷增強。
堅持自主創新,保護知識產權,將是我國經濟轉型中企業經營的重要一環。把知識產權創新轉化為知識產權優勢,是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