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麗 焦 洋 刑愛民
經皮腎鏡取石術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腎結石的治療過程中,成為了最為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1]。隨著廣大人民群眾對心身健康發展的需求和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以患者為中心”已經成為了護理服務理念的重點[2]。本文就微創經皮腎鏡取石手術的術前護理措施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行微創經皮腎鏡取石手術的患者104例,其中男54例,女50例。年齡最大76歲,最小45歲,平均(67.8±2.4)歲,最大結石直徑為3.5 cm,最小1.5 cm,平均(2.2±0.4)cm,在手術前采用CT檢查、MP檢查、KU檢查、B超檢查對患者進行確診[3]。
1.2 護理方法
1.2.1 術前準備 手術前要給患者進行各項常規檢查及尿液培養,主要是要觀察患者的凝血全套是否正常,泌尿系統是否有感染,情緒緊張者為了確保有充足的睡眠,可以在手術前1 d給予其服用鎮靜劑;女性患者切忌不能在月經期手術,若服用了阿司匹林等抗凝血藥物,應在停藥后1個月再進行手術。術前1 d要求患者將切口周圍15 cm范圍內的毛發剃除干凈,更換衣服,洗浴。為了排空胃腸道,術前4~6 h禁飲,12 h常規禁食,行留置導尿術時務必要嚴格按照無菌技術操作原則,保持尿管通暢、安全、無菌、固定。手術前0.5 h內按醫囑給予術前用藥[4]。
1.2.2 體位鍛煉 為有效適應手術中體位需要,在手術前1周應讓患者進行俯臥位的練習,由于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手術時間通常在1~3 h左右,開始訓練時應以俯臥30 min為基準,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加,再分別延長45 min、1 h、2 h、3 h,特別是那些肥胖患者更加重要,俯臥位的練習能夠有效防止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由于不能持續耐受俯臥位,而導致手術被迫終止。同時,由于手術患者的職業、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年齡、病情、性別等情況各不相同,護理人員必須要結合所收集的資料來正確評估患者,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急癥患者,尤其是病情危重的,多擔心自身疾病能否治愈,自己是否會存在生命危險;經濟條件優越者,多擔心自己在圍術期是否會被感染、傷口能否順利愈合;病情較輕、文化程度低者,多對手術的操作成功性沒有把握;患兒多會出現恐懼、孤獨的情況[5]。
1.2.3 術前訪視 在手術前1 d,手術室器械護士和巡回人員就應該到住院部去查閱明天即將手術的患者病歷,了解其術前準備、配血、病情、各項檢查、用藥等情況。對患者的營養情況、四肢活動、生命體征變化通過聽、扣、觸、望等方式來予以掌握。然后主動和患者進行交談,對手術室的醫療設施、環境、麻醉效果、術后傷口愈合情況進行詳細介紹。同時還應該對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介紹明天操刀手術的醫生基本情況。給患者介紹手術成功的病例和醫院先進設備,以此來將患者緊張情緒和各種疑慮予以緩解、消除,對于那些有吸煙飲酒史者要指導其進行排痰功能鍛煉、咳嗽功能鍛煉、深呼吸功能鍛煉,同時要使其盡量做到戒酒戒煙[6]。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進行擔憂情況調查調查內容見表1;并調查護理后患者滿意度。
1.4 統計學分析 本文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很多患者在手術之前都會存在著恐懼、擔憂等諸多問題,進行了術前護理后,患者的擔心和緊張心理均得到了較為有效的改善,絕大多數患者能夠以積極的心態、穩定的情緒來配合手術,護理占患者負性情緒較護理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本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能夠默契配合手術醫生,縮短了手術時間,手術均順利完成,手術醫生及患者都非常滿意,其中患者滿意度達到97.1%(101/104)。

表1 經皮腎鏡取石術患者術前護理前后擔憂情況 比較[n(%)]
通過術前訪視,可與患者建立良好溝通,能夠讓患者積極主動地配合手術。通過術前護理、術前訪視能夠有效降低手術風險,及早發現問題,并予以處理,防止并發癥,進而有效的管理整個手術過程,提高手術效率,縮短手術時間,改善患者預后,提高其滿意度。
[1] 范惠,閆愛琴.超聲引導下微創經皮腎鏡氣壓彈道碎石術98例護理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10(18):11-17.
[2] 蔡冬燕,朱新文.術前訪視對腹腔鏡微創手術的影響[J].家庭護士, 2007(14):17-20.
[3] 馮惠平,黃萍,陳娟,等.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28例孤獨腎結石患者的護理[J].現代臨床護理,2009(4):20-23.
[4] 王曉光,馬克美,曲亞杰.術前訪視在護患溝通中的應用及體會[J].黑龍江醫學,2008(2):15-16.
[5] 于延春.術前訪視在手術中的導向作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08(11):55-57.
[6] 詹紅麗,張燕凌,閆紅英,等.小兒泌尿系結石微創手術的術中護理[J].護理研究,2009(S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