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鳳LIU Dan-feng;翟東鍇ZHAI Dong-kai;鄒宏ZOU Hong
(①防空兵學院政治部軍隊政工教研室,鄭州 450052;②信息工程大學訓練部研究生處,鄭州 450001)
(①Army Political Work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Political Department of Institute of Air-defense Unit,Zhengzhou 450052,China;②Graduate Student Division,Train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學術休假制度源于19 世紀末美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由哈佛大學于1880年首創,是其提升教師能力、促進職業發展的一種重要制度形式[1]。學術休假可以緩解長期工作給教師帶來的職業倦怠,有助于教師在脫離教學安排壓力的寬松狀態下,進行有興趣、有價值、富有開創性的深度研究和自由探索,能夠激發新的工作動力、創造活力、發展潛力。目前,在我國研究生教育正處于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功能性轉變的關鍵時期,創造性地推進研究生導師學術休假制度,有利于提升導師學術研究水平和指導能力,激活導師隊伍發展潛能。
卡特·古德指出:學術休假是在教師為學校連續服務規定的年數后,通過全部或部分補償的休假提供給教師自我提高之機會的一個計劃[2]。隨著該項制度的不斷發展,慢慢演化成為一個提升教師水平、激勵教師士氣的重要制度。在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的快速膨脹期,建立完善并施導師學術休假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1 消除職業倦怠的影響。教師的職業生涯是一個不斷變化、持續更新、循環發展的一個規律性的周期,尤其對于導師這一特殊群體,在指導若干屆學生之后,會出現創造力停滯期、工作熱情消褪期。為此,通過實施以一定時間學術休假為主要內容的職業發展項目,讓導師以興趣為牽引進行自由探索和學術充電,享受與平時一樣的工資待遇,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職業倦怠。
1.2 彰顯導師群體的榮譽。導師是高等學校辦學群體中的中堅和精英,在我國的目前教育體制下,這種榮譽并沒有體現出來。學校通常在導師管理上,對其論文數量、項目等級、科研經費等硬要求大大高于一般教師,這些指標與招生指標、導師資格相掛鉤,對導師而言,付出的多,得到的卻不多,難以形成正反饋效應。建立導師學術休假制度,可以突出導師的特殊待遇,強化個體的光榮感。
1.3 推進隊伍建設開放化。從一般意義上講,導師隊伍建設與師資建設的最大的共同之處就是要通過開放和流動保持發展活力,而最大的不同指出也在于此,導師隊伍建設對開放程度、頻度、力度的要求更高。通過建立學術休假制度,有組織并在一定規范之下促使導師進行相對寬松、具有比較完整形態的學術交流和國際化的學術“旅行”,可以更好地開闊學術視野,擴大對外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1.4 緩解教學科研的矛盾。教學與科研是教師在高等學校工作的兩個基本任務,對于導師而言,在時間、精力、投入上如何有效地對教學、科研任務進行分配,是一個很難調和的問題。通過學術休假,可以讓導師脫離現實的教學任務,潛心做一些以興趣為牽引、以研究為基礎的工作,在一定區間緩解現實任務帶來的影響。
在我國,學術休假制度是一個“可選項”,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實施意見中指出:為提高教師的教學和學術水平,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可對教學任務較重的副教授以上教師實行學術休假制度。目前,我國只有少數高等學校明確地確立了導師學術休假制度,在大部分高校中并未普遍實行。
2.1 重視度差,處于可有可無的“尷尬窘境”。高校目前,對教師的管理理念是從“受管理者”出發,缺乏“人本精神”,缺少“人文關懷”,缺失“學術自治”,缺位“服務功能”。據此,學校難以導師職業發展規律、個性發展需要、內心深層感受去思考問題,“學術休假”制度很自然地就成為“錦上添花”項目,成為“有條件”學校的“豪華”擺設。
2.2 受益面小,變成難以企及的“櫥窗計劃”。我國1996年設立了“春暉計劃”,利用海外杰出人才的學術休假進行“柔性引進”,為海外人才提供一個回國工作的“由頭”或特殊空間,國內高校教師不在之列[3]。以“春暉計劃”為帶動,國內部分高校自2004年起也高調推行學術休假制度,但迄今為止還無法在國內找到一個真正享受學術休假的老師。
2.3 功利性強,異化為獎勵型的“學術福利”。國內高校的學術休假制度,在實施過程中也備受爭議,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這種休假變成了一種“輪流做莊”的純福利性項目,而非以學術需求為牽引,有時甚至成為一種“照顧性”的安排。從學術休假的內容看,大部分的開銷是用于旅游、休閑、餐飲,使得學術休假變成了“學術度假”。
2.4 配套不足,缺乏導師群體的“有效響應”。按照我國高等學校普遍實施的“工資+津貼”薪酬制度,教師是要通過完成教學任務、爭取科研項目來獲得提高自身福利待遇,而學術休假期間教師沒有教學任務、難以申報課題,同時又需要自籌經費完成“休假”任務,很多教師在反復權衡之后不敢享受這一“特殊待遇”,使得制度缺乏可持續執行動力。
實施導師學術休假制度對于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正能量”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現實情況下,既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也不能停滯不前,影響隊伍的可持續發展。綜合考量我國高等教育的現實狀況和生態環境,高校可采用“四步走”的策略,積極穩妥、循序漸進地構建各具特色的學術休假制度。第一步:從短期休假起步,營造環境。在初始階段按照“最小阻力原則”和“最佳路徑原則”來規劃實施,先從短期休假做起,一般以15 天左右的團隊性國內學術交流為主,在內容上突出學術活動和休養生息兩個主題,可以安排以問題為中心的學術研討、以校際對口交流為為核心的學術訪問、以校企聯合為重心的科研意向洽談等等。通過推行短期學術休假,一方面強化學校管理者對導師職業發展的重視度,另一方面強化導師的榮譽感、促使導師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去參加、支持學術休假,同時在學校逐步營造建立學術休假制度的良好環境和氛圍。第二步:向國際交流拓展,擴大開放。在短期休假實施4 個以上周期或者在學校試行兩年左右之后,可以適時拓展學術休假的內容。啟動以出國游學為主要內容的休假項目,形式上可以團隊性和個體式相結合,逐步由組織安排、集中出行、統一協調等“硬化”方式向個人申報、自主安排、自由結伴等“柔性”方式轉變,更加突出導師的個人意向、學術興趣、人本訴求。同時,以國際化休假形式為帶動,需要學校進一步完善對休假申請、休假經費來源、休假期間待遇以及效益綜合評估等方面的制度,為全面推開打好基礎。第三步:用多種形式完善,強化內涵。在短期休假試點取得階段性進展,并通過整體分析形成一定的“正反饋”效益之后,需要向真正的學術休假制度靠攏。在具備一定條件之后,學校可以將以15 天為主的短期學術休假項目逐步延展到以半年甚至一年為主的中長期學術休假項目。需要注意的是,該階段在推進過程中依然要走試點——總結——推廣的路子,先在博士生導師中推行中長期學術休假項目,之后拓展到博士生導師后備力量,再后將碩士生導師納入支持計劃。同時,之前實行的短期休假項目依然繼續實施,作為一種補充。第四步:靠政策制度規范,走向常態。改革試點的成功與否,最終要看是否形成了學校的制度規范與政策安排。對學校而言要在三個層面的制度建設中進行有效強化,一是在基本制度層面要突出體現,比如把“安排教師進行學術休假“作為學校的一項基本義務,把享受“多種形式的學術休假”作為教師的一項基本權利;二是在具體制度層面要完善配套,特別是要明確導師休假期間的教學工作量、科研業績、薪酬安排等關鍵內容;三是在臨時性制度層面要避免沖突,要堅決避免一些臨行時性制度影響學術休假制度的執行。
建立具有中國大學特色的學術休假制度,實質上是現代大學制度的一個縮影,也是大學自治能否實現的一個重要“影響因子”,不僅需要高等學校不斷努力,更需要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尤其需要關注以下五個方面。
4.1 轉變教師管理理念。學校管理者要切實轉變“管理與被管理”的基本關系,摒棄“管”的思想,強化人本的理念、服務的意識,從教師的真實感受深處去思考問題,從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規律性中設計政策,讓管理更加柔性,更加契合知識分子的訴求。
4.2 改善學術生態環境。學術休假制度能夠在國外高水平大學生根發芽,最關鍵的養分是學術自治、教授治學,離開了崇尚學術、學術自由的土壤,這些制度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間。讓學術回歸大學,才是推進這一制度的本源。
4.3 調整教師評價體系。國外大學學術休假制度一般來講有三項制度作為支撐,一是終身教授制,二是年薪制,三是學術共同體,這些制度可以保障教師不受經濟等其它因素的干擾。當下,我國高校也應改變以行政為主導的量化考核體系,如果教授因花費大量時間去填寫表格,年輕教授由于需要工作量、論文等去掙工分,那么學術休假制度就不可能持續推進下去。
4.4 改革課程教學模式。我國現行的課程教學模式是一種計劃經濟下的線性模式,一個教師上一門課,一門課一學期,周周都有安排。教師很難脫身去參加學術休假,為此可以采用國外大學模塊化的課程教學模式,一門課分若干模塊,一個教師就承擔最擅長的模塊,這樣可以讓導師有更大的彈性空間去進行學術研究,為學術發展提供更大空間。
4.5 加強績效評估反饋。一方面要加強對參加學術休假導師的考核,主要是把學術休假的目的向提高教師職業發展能力這一核心目標聚焦,在考核中要突出導師自評的權重,尊重教師本人的感受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術休假環節的評估,尤其做好學術休假結束后的追蹤評估和事后效益評價,通過評估適時調整制度安排,不斷提高學術休假質量。
[1]Celina M.Sima.The Role and Benefits of the Sabbatical Leave in Faculty Development and Satisfaction [J].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2000(105).
[2]林杰.美國大學的學術休假制度[J].比較教育研究,2008(7).
[3]王文樂.“春暉計劃”:十年的歷程[J].神舟學人,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