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愛英HE Ai-ying
(昆明理工大學,昆明 650500)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傳統的出版業、圖書館事業帶來了沖擊和挑戰,使圖書館員與知識產權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近年來,逐年遞增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警示著我們每一個知識的傳播者、使用者。作為高校圖書管理員,有必要學習和掌握相關的知識產權知識,更好的為現代圖書館建設和廣大讀者服務。
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主要通過各國國內法和司法實踐來實現。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核心是在合理保護創新者利益的基礎上,促進技術有償利用與擴散。[1](P247)知識產權的法律體系主要包括:專利、商標、版權(著作權)、商業秘密、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網絡域名、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簡稱WIPO),是根據《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成立的,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負責管理涉及知識產權保護各個方面的國際公約和協議,至力于協調各國知識產權的立法和程序,促進全球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交流、發展。中國于1980年6 月3 日加入該組織,成為它的第90 個成員國。
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途徑有:在國內法中規定對外國人的保護,雙邊協定,多邊條約。其中多邊條約是知識產權國際保護中最重要的方式。目前重要的國際條約有:《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版權條約》、《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等24 項國際公約和協議。此外,于1995年1 月1日生效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稱為《TRIPS 協議》)是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個主要知識產權條約。《TRIPS協議》第一次以國際法律文件的形式正式確認了知識產權與國際貿易間的關系,從貿易的角度構建了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新體系,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中通行的國際規則,代表著當今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最高水平。[1](P243)
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在國際層面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始于19 世紀后期,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產權的商業重要性及其對全球經濟的作用日益彰顯,知識產權的保護標準也不斷提高。[1](P119)目前,美、日是知識面產權制度最完善、技術水平最高的國家。
我國知識產權立法相對較晚,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但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構建起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首次于法律文件的形式明確知識產權作為一個整體,并被確認為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權利。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陸續頒布一系列知識產權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條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構建起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但相對于較發達國家,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還不夠完備,如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保護傳統知識、遺傳資源、數據庫保護等多個方面尚待立法。
著作權法,是指有關著作權以及相關權益的取得、行使和保護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知識產權法的重要組成部分[2]。我國著作權法第二條規定了著作權人是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也包括外國人、無國籍人,其中沒有強調“人”是否要具備完全民事能力,因此權利人有可能是兒童或其它不具備完全民事能力的人,這一點需要特別的注意。著作權的客體即作品,包括以文字、口述、音樂等九種形式創作的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著作權法第三條)。我國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了著作權人享有4 項人身權、12 項財產權、1 項其他權利,共17項權利。人身權利行使的保護期不受限制,即無論作品是否進入公共領域,權利人(繼承人)都可依法行使權利。財產權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 月31 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 月31 日。需要注意的是職務作品、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攝影作品,其發表權和財產權的保護期與其它作品不同。合理使用制度是指,在特定條件下,法律允許他人自由使用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著作權法享有其他權利的一種限制著作權的法律制度。對于圖書館服務中的合理使用,在我國的著作權法第八款作了明確規定“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條件款中賦以了圖書館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的權利,同時也限制了使用權利的情況,即“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在適用和應用這款法律規定時,要注意復制的數量與使用地。
在2013年1 月修訂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條例》第七條中規定了圖書館網絡傳播合理使用的情況。在合理使用情形中,要特別注意法定的限制條件:一是圖書館只能向本館館舍內服務對象提供本館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和依法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二是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獲得經濟利益;三是必須指明作品的名稱和作者的姓名(名稱);四是采取技術措施,防止服務對象的復制行為對著作權人利益造成實質性損害;五是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在條例第六條中列舉的8 款合理使用范圍,在日常工作中圖書館員可以參考使用。
當今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各國把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提高到國家戰略地位,早在1979年美國總統卡特第一次將知識產權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1](P207)。2013年9 月30 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明確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任務,充分說明了我國已把知識產權戰略提高到國家戰略的層面。
逐年遞增的知識產權侵權、刑事案件,一方面說明侵權的多發性,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國公民維權意識的提升。在法律上,我們進常會被賦予各種不同的身份,如公民、法人代表,甚至原告或被告,網絡信息的飛速發展的今天,使每一個人既可能成為知識產權的使用或傳播者,也可能成為知識產權的權利人,人們在有意或無意中便可能成為侵權人或被侵權人,圖書館員在知識作品管理、傳播中的特殊位置,培養良好的知識產權法律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知識產權法律意識一方面使圖書館員在工作中充分發揮工作職能,提高服務水平,另一方面使圖書館在建設、傳播知識和信息中有效避免侵權行為的發生,從而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1]張文春.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研究[M].江蘇: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0.
[2]劉可靜.知識面產權與圖書館員[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http://www.doc88.com/p-1446193740515.html.
[3]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狀況[D].http://www.law-lib.com.199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