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冰潔
摘 要: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尋找一種或幾種理想的催化劑,使反應條件溫和、產率提高、副反應減少。香豆素合成的方法有多種,本實驗采用的是Knoevenagel法[1]。在無水乙醇中,以有機堿(如六氫吡啶)為催化劑,通過水楊醛與丙二酸二乙酯的Knoevenagel縮合反應合成了香豆素-3-羧酸乙酯。文章主要對影響香豆素-3-羧酸乙酯收率的反應時間、反應溫度、催化劑的選擇和用量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香豆素-3-羧酸乙酯;Knoevenagel反應;催化劑;合成
1 實驗部分
1.1 實驗材料制備
1.1.1 薄層色譜板制備
實驗中使用的薄層色譜板均為自制[3]。制成的色譜板經活化后于干燥處放置備用。
1.1.2 展開劑選擇
據資料將展開現象大致分成四個等級[3]。展開現象說明,只有展開等級在Ⅲ級,最好是Ⅳ級的展開現象才符合選擇要求。本實驗展開劑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4:1作為展開劑。
1.2 水楊醛和丙二酸二乙酯的前處理
本實驗要求在無水條件下進行,故對主要原料水楊醛和丙二酸二乙酯進行前處理。取已烘干的無水硫酸鎂適量,加入水楊醛、丙二酸二乙酯中,放置過夜備用。
1.3 香豆素-3-羧酸乙酯的制備
1.3.1 以六氫吡啶為催化劑
在干燥的100ml圓底燒瓶內加入2.1ml水楊醛(0.017mol)、3.4ml丙二酸二乙酯(0.021mol)、12.5ml無水乙醇(0.272mol)、2滴冰醋酸和六氫吡啶0.25ml,放入攪拌子,安裝回流冷凝管,冷凝管上口安放一根氯化鈣干燥管[4]。分別在0℃、25℃、50℃、75℃四種溫度下回流一定時間。將反應后的混合液轉入錐形瓶內,加水3~5ml,冰水浴冷卻使產物結晶析出完全,減壓過濾,結晶用冰的50%乙醇洗滌2次(每次用3~5ml),最后將晶體壓緊盡量抽干。將粗品香豆素-3-羧酸乙酯干燥,稱量,計算此步反應的產率,粗品用25%乙醇重結晶。測定粗品熔點,檢測其純度。測紅外光譜。
保持以上條件,在75℃溫度下回流反應2.5小時,并利用薄層色譜板跟蹤反應過程,再計算不同反應時間下的產率。
保持以上條件,改變六氫吡啶用量(分別為0、0.10、0.20、0.25、0.30ml),分別在75℃下反應2.0小時,并分別計算產率。
1.3.2 以二乙胺為催化劑
保持上述條件,采用二乙胺為催化劑,重復以上實驗步驟。
1.4 反應方程式
2 反應條件的優化
本論文對催化劑六氫吡啶、二乙胺等催化下的反應條件(如反應溫度、反應時間及催化劑用量等)進行了比較,并通過實驗確定了一種催化效果較好的催化劑,同時還對其反應條件進行了優化選擇。
2.1 催化劑的選擇
實驗首先進行了六氫吡啶催化下的Knoevenagel縮合反應[2]。選擇水楊醛和丙二酸二乙酯為底物,在無水乙醇和冰醋酸條件下進行了研究,同時又以二乙胺為催化劑,在其他反應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作了一組比較實驗。
2.1.1 反應溫度比較
分別以六氫吡啶、二乙胺為催化劑,并分別在0℃、25℃、50℃和75℃條件下進行反應,利用薄層色譜板跟蹤反應過程。實驗結果見下表。
表1 表2
a:水楊醛用量均為0.017mol,六氫吡啶用量為0.20ml (0.002mol) ,二乙胺用量為0.20ml (0.003mol);b:都以水楊醛計算產率
由上表可得,隨著溫度的升高,產品收率增大,當溫度升至75℃時,以六氫吡啶和二乙胺催化的反應,收率分別為83.5%和44.1%。故確定該反應的最佳反應溫度為75℃。
2.1.2 反應時間比較
利用薄層色譜板跟蹤反應過程,根據產物收率來確定最佳反應時間。結果見下表
表3
表4
a:反應溫度均為75℃,水楊醛用量均為0.017mol,六氫吡啶用量0.20ml (0.002mol) ,二乙胺用量0.20ml (0.003mol);b:都以水楊醛計算產率
實驗結果表明,使用這兩種催化劑時,收率都隨著反應時間延長而增大,但時間延長到一定程度后,收率增長較小。總體上看,反應時間對收率的影響相對較小,且與催化劑種類有關。
經分析得知,在同等條件下,當分別以六氫吡啶和二乙胺為催化劑時,最佳反應時間分別為2.0h和3.0h。故從反應時間上來講,應選六氫吡啶作催化劑。
2.1.3 催化劑的確定
經上述實驗比較,得出結論:當原料和催化劑用量相同時,若反應時間和溫度都相同,收率以六氫吡啶催化的反應較高。且反應條件溫和,產物收率高,反應時間縮短。故確定六氫吡啶為該反應的理想催化劑。實驗數據見表5
表5
a:此反應水楊醛用量為0.017mol,六氫吡啶和二乙胺用量都為0.20ml (0.002mol, 0.003mol);b:以水楊醛計算產率
2.2 催化劑用量選擇
通過上述實驗,我們選用了六氫吡啶作催化劑,并對它的使用劑量做了研究,反應結果見表 6。
表6
a:此反應水楊醛用量為0.017mol,反應溫度為75℃,反應時間2.0h;b:根據水楊醛計算產率。
從上述實驗可發現,隨著六氫吡啶用量的增大,收率不斷提高,當用量從0.25ml繼續增加到0.30ml時,收率增加不明顯,故從總體考慮,選六氫吡啶用量最好為0.25ml,即水楊醛與六氫吡啶的最佳摩爾比為6:1。
2.3 優化條件下的實驗結果
從上述實驗條件優化選擇的結果可得,六氫吡啶為該反應的最佳催化劑。當水楊醛與六氫吡啶用量的摩爾比為6:1,反應溫度為75℃,反應時間為2.0h時,收率良好。本實驗中六氫吡啶用量為0.25 ml,水楊醛用量為0.017mol,收率為89.4%(按水楊醛計算產率)。
3 結論
在本實驗所采用的催化劑中,以六氫吡啶的催化性能最好,得到的產品多,晶型、色澤較好;二乙胺的催化性能次之,得到的產品量較少,晶型也略差。此外,以六氫吡啶作催化劑還有反應條件溫和,產率較高,副反應少等優點。故確定六氫吡啶為本實驗的理想催化劑。其最佳反應條件:水楊醛與六氫吡啶的摩爾比為6:1,反應溫度為75℃,反應時間為2.0h。在此最佳工藝條件下,香豆素-3-羧酸乙酯的收率為89.4%。
參考文獻
[1]張彥英,孟憲梅. 芳基取代香豆素合成方法的研究進展[J]. 染料與色, 2003,(40)1:39~41
[2]劉秀娟,厲連斌,王歌云. 香豆素-3-羧酸及其酯的合成研究[J]. 化學試劑,2007,29(1):43~45
[3]章思規,辛忠. 精細有機化工制備手冊[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57~260
[4]丁長江主編. 有機化學實驗[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