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青
“微差事”的“錢途”
●李曉青

邊逛街,邊賺錢。這話乍聽起來有點兒不靠譜。2010年,卜俊利用商家的短期需求和網友的零碎時間之間的契合點,開發出喇叭網應用,就實現了讓網友在休閑中賺錢。喇叭網為買賣雙方提供“2小時即時需求和信息的免費發布”的平臺,賣家可以發現離您最近的買家,快速交易,就近賺錢。
曾經,有位同事跟卜俊抱怨過:“網友們回帖速度太慢了,常常超過有效期。”她半月前發了帖子到網上,想找個人討論一下“明天前男友結婚,我買點兒什么來安慰自己”。結果,一周多都沒動靜。喇叭網應用程序上線后,卜俊立刻推薦那位舊同事去“微需求”里逛逛。軟件運作一段時間,流量還過得去,可距離卜俊的預期相差甚遠,她開始研究新的功能。
有一天,卜俊去超市買日用品。結賬時,收銀員問前面的女士有沒有帶積分卡?她打開錢包找半天,最后無奈地搖搖頭。收銀員遺憾地說:“可惜,上千元的東西,100積分沒了。”積分卡總是一對一的,A商場一張,B超市又一張……林林總總那么多張卡誰記得清、又拿得過來呢。卜俊突發奇想,如果能把所有的卡都匯總在一起,綁定到手機上,只要用戶在自己的網站任何一家合作伙伴那里消費都可以賺積分。憑積分能在所有店里享受優惠,或者得到小禮物,這樣肯定能吸引更多用戶。
2011午,喇叭網推出 “微積分”功能。無論用戶身處何地,打開手機APP,所有喇叭商戶的最新熱門產品就會出現。
在外貿公司工作的劉女士是這款手機軟件的老用戶。自從有了這個神器,劉女士就把它變成了購物導航系統。周末出去逛街,先開啟定位,周圍3公里所有注冊店鋪的活動都自動接收過來,動動手指就能與商家聯系,詢問價格、商品信息。卜俊把“微需求”和“微積分”兩款應用依次推出之后,喇叭網才真正火起來。用戶利用等電梯的空閑,便在手機里逛了街,看看櫥窗里的新品,只看不買也有簽到積分驚喜。
一次偶然的機會,卜俊看到國外同類應用,以開發零星時間的方式來解決企業彈性用工的需求,把用戶變身成勤快的“臨時工”。
2012年10月,卜俊和她的團隊圍繞“隨時隨地、碎片時間、碎片需求”的概念,開始打造他們的第三款應用——“微差事”。“微差事”的定位就是一份小小的兼職,不用面試,也無須郵寄個人簡歷。只要參與者花上幾分鐘注冊,在線回答一份調查問卷,或是免費嘗試些新產品,給出反饋意見等。當然,也有比較復雜的差事,相對而言,得到的報酬也會更多。
2013年初,“微差事”上線不到1個月,就有近2萬注冊用戶。這些用戶絕大多數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有時間,有精力,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卜俊和她的團隊,努力與國內外許多大公司合作,接了不少調查方面的大單。比如:新產品試用反饋、游戲下載體驗、親子教育征集等等。卜俊利用“微差事”軟件,像玩游戲做任務一樣,帶領手下團隊和差使們快樂工作,從而達到與商家的三贏。
為更多了解自家應用軟件的性能,卜俊也匿名當過差使。那次她領到的任務是去看一場《粉紅女郎》的電影,完成后將會得到10元錢的報酬。電影票不用花錢買,只需到萬達影城去找《粉紅女郎》的海報,現場合影,并上傳到微信或微博。任務順利做完,10元錢當天就匯到卜俊的支付寶賬戶了。“由發布信息到任務對接,再到任務檢驗及酬勞結算,形成一整串鏈條。這樣既能節約商家成本,又可以盡快找到差使,最高效地完成任務。”
差使們領到的任務各式各樣,有高達千元的豪華車試駕體驗,也有3元5元的調查問卷。女士們鐘愛的,則是品牌化妝品試用——只需要寫個新產品的免費體驗報告,名牌化妝品就是你的了,這筆生意超級劃算。“微差事”用戶注冊人數已經超過30萬,上線不到一年,給差使實際支付的酬勞也已10多萬元,公司自身的盈利更是可觀。2014年初,一名年輕女差使在大賣場尋找指定商品時,遇到位帥哥,不但協助她與商品拍照片和掃條形碼,還相互留了電話,衍生出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如今,兩人感情發展順利,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程度。
“微差事”似一盞燈,點亮了年輕人輕松快樂免費體驗的激情,滿足了他們在享受的狀態下數鈔票的愿望。同樣,“微差事”的“錢途”也一片光明。
(摘自《愛人》 2014年8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