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多少才算夠

大咖出鏡:葉秀娥
北京芊芊港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20世紀90年代從事明星經紀人工作,見證、參與了中國演藝界起步、發展的全過程。后轉型成立文化公司,為地產、金融、汽車、IT相關企業做品牌推廣與公關顧問服務。
編者按:提起工資,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得到的不夠多,都想拿到更多。可要想拿到更多工資,你得先弄清楚自己正處在什么樣的階段,以及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工作。
工資多少才算夠?這個問題其實不用回答,工資多少都不會夠。我們要付房貸、車貸,要養家、養孩子,還要買衣服和化妝品,好像掙多少錢都不能滿足我們的生活需求和物質欲望。
一個現實問題是,商品有價,人在職場同樣有價。你應該拿多少薪水,就是你職場價值大小的體現。這里舉一個例子,A和B是大學同學,畢業后,兩人進入同一家公司,從事不同崗位的工作。行政部的A每月工資4000元左右,而銷售部的B每月工資輕松過萬,這樣的差距讓A心里很不舒服。職場中,像這樣攀比工資的事兒很平常。然而,在攀比之前,我們首先應該了解什么是工資?
工資不僅是勞資雙方的一種交換,更本質的是體現員工在企業中的價值。有的人“為工資而工作”,認為“給多少工資就干多少活”。有的人“為創造工資而工作”,認為只要努力工作,得到公司的價值認可,就會得到相應的利益回報。前者見樹只是樹,后者見樹又見林,兩種心態必然產生兩種效果。
要拿到高薪,首先要清楚,決定你工資高低的關鍵是你的業績、工作態度、工作方法等。當你看到自己的工資和別人有差距時,要問自己:我在公司的什么崗位上?在這個崗位上做了些什么?為公司創造了多少業績?帶來了多少利益?要明白一點,不管你的學歷有多高、資歷有多深,如果你只有10%對公司有用,公司就只會為這10%埋單。
其次要知道,工資只是工作的一種報償方式,雖然是最直接的一種,但也是最短視的。對于一名員工來說,以公司利益為前提,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才是重中之重,你的努力,最終都會被老板看在眼中。就如華人富翁王嘉廉說:“一個用心工作的員工,我們應該發給他雙倍的薪水。”這告訴我們,用心工作的員工是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想要拿到高薪,工作態度嚴謹是最好的前提。
我猜大家更有興趣的是,如果現在工資不高,怎么逐步把工資變高?在這里,我想說幾點自己的建議。
一個優秀的員工是可以預見自己的未來的,確切的說是預見自己未來的職業盈利能力,是繼續在技術上成為行家,還是在管理上有所作為,或者轉行到更高的平臺發揮智慧。抱怨、不合作、拖沓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相反會讓你更快地喪失斗志和競爭力。我常聽很多人說:“公司就給了這么多工資,我只干這么多工資的活。” 這沒錯,但大多數人卻沒有發現其中的危機,你或許占了一些便宜,或許偷懶更舒服,可同樣,你的工資也不會增長很多。
正確的做法是在已有的崗位上建立自己未來的資本,你得明白每一天的工作和積累,是為自己奮斗,為自己的家庭、命運、生活努力,如果想得到更高的工資,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狹義的工資是每月到你卡上的那些數字,你可以使用的現金,廣義的工資,是你在目前工作中產生的一切價值回報。這里面包括了你的績效獎金、五險一金、部門經費等關于金錢的部分,還包括一個高效率的平臺、目標清晰的團隊,可以節約你的時間,以加速你的職業道路發展;或者在項目合作中有更多的交流機會,廣結人脈,為以后的職業發展存儲資源。
工作幾年后,你可能多少有一些職業感覺了,包括如何與老板相處,如何解決矛盾,如何做職業規劃。這些技巧都會從側面幫助你加薪,而你需要做的是:如何判斷出加薪的要點和可能,從而制造加薪的機會。
和老板談加薪,是一個技巧性問題,首先需要一個合適的時機。一般來說,年終總結做績效評估時,是個不錯的機會。比如你給公司作出重大貢獻(比如搞定一個重要項目),很明顯這個時候你創造出高價值,需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其次要確定加薪目標。老板也是有底線的,你得知道底線是什么。談判之前務必先給自己做個估價,了解一下同行業同類型的公司,做你這個崗位大體多少錢。另外也要考慮公司的實際情況,總之漫天要價不靠譜。
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就是升職。更高的職位意味著更高的工資,甚至還有分紅。當然,升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還是一句話,你必須對工作有付出,才會得到相應回報。當你達到一定高度,對公司做出一定貢獻,升職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