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銳++應俊

有些家長常這樣訓斥自己的孩子:不干正經事,做這有什么用?那么,在家長眼里,什么是正經事,什么是有用的呢?一項調查顯示:八成家長認為正經事就是學習,有用的當然就是和學習有關的。
新東方創始人之一,曾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新東方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的徐小平先生則與廣大家長的觀點不一致,他在《“沒用”的東西最有價值》一文中說:“其實,偉大的藝術都是在‘沒有用的情況下誕生的。比如芭蕾、油畫、音樂、小說。一個在教育上講究‘實用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民族。”
《當代教育家》雜志上曾刊登過這樣一個故事。20世紀70年代,韓國一個小女孩某日忽發奇想,跟爸爸說:“我想學中國話。”爸爸問她:“為什么?”女孩回答說:“感覺好玩。”爸爸很開明地說:“感覺好玩就學吧。”于是,這個女孩就開始報名學習中國話。左鄰右舍議論紛紛:“中國那么窮,跟韓國連外交關系都沒有,學中文有什么用?父母對孩子太不負責任了!”世事難料,進入21世紀,中國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年的那個小女孩在家做全職太太,照顧著三個孩子。金融危機爆發。有一天,她的丈夫突然失去工作。她忽然想起自己的一技之長,會說中文。于是,她發出求職申請。結果,她收到了五家公司的面試通知。不久,她就攜全家到上海一家韓國公司就職了。
看了這個故事,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感嘆女孩的父母有眼光啊!當年他們能以開明的胸懷讓孩子學“無用”的東西,為日后女兒一家的生存預埋了一粒種子。
其實,何止這個韓國小女孩是這樣!縱觀世界上一些有成就的偉人,他們在取得成就之前,在別人眼里都喜歡“不干正經事”。連續15年成為美國首富、世界著名計算機軟件霸主的比爾·蓋茨在上學時也讓父母傷透了腦筋。從青少年時代開始,比爾就不顧父母的反對,整天搗鼓那些破計算機。更讓父母感到失望的是,比爾甚至決心不再升學。于是,19歲的比爾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從著名的哈佛大學退了學,全身心投入他心愛的事業中,終于成了今天的一代計算機軟件霸主。還有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小時候他也是整天“不務正業”。父親氣急敗壞,認為他“除了打鳥、養狗、捉老鼠外,有用的事一樣都不會干,將來會丟全家的臉”。可是,達爾文就是從這些“打鳥、養狗、捉老鼠”的“無用”事情中,成就了一番偉業,改變了人類對生命進化的認識。
中國古代強調“學以致用”,意思是為了實際應用而學習。現代教育不僅把這一古訓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還劍走偏鋒,達到了某種極端的程度。現在的教育,已經徹底遠離了“無用”,孩子們上的每一節課、寫的每一份作業、老師和家長的每一句教誨,幾乎都指向一個目標:學習“有用”的東西。結果是,孩子們從小學開始,全部的時間都被各種作業、訓練所淹沒和充塞,他們的一呼一吸、一言一行,都在為了“有用”而努力忙碌著。他們大概是世界青少年群體中最“忙”的人了。
“忙”這個字,左右結構解讀出來就是“心”和“亡”。一個“心”“亡”了的孩子,一個從小沒有享受過自由、閑暇的孩子,長大之后怎么指望他產生偉大的思想、智慧和個性?孩子從小被控制得越嚴,長大后興趣愛好就越少,自主性就越差。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很難擁有幸福的人生,也很難成為有成就的人。
在教育孩子問題上,一些家長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把孩子的學習等同于學習文化知識。實際上,學習還包括很多內容,比如讓孩子學會交往、學會合作、學會管理好情緒、學會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些都是有用的。可很多家長認為這是無用的。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往往與孩子的幸福息息相關。
讀書雖然重要,學習雖然有用,但這并不是孩子人生的全部。我們只要孩子能跟大自然親近些再親近些,能在這種親近中釋放天性、獲得樂趣,就足夠了。也許,這就是最大的“有用”。讓孩子擁有健康快樂的童年生活,可以滋養孩子的一生,可讓孩子在成年之后心靈不會有陰影和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