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暉
(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北石家莊050228)
大多的文獻均指出,兒童期屬于人的心理和生理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應給予兒童必要的保護,并實施對應的教育,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求學校和家長根據兒童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點,在注重兒童個體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其身心的和諧發展。本文就新時期兒童的心理教育發展方向進行分析。
在目前兒童教育中的,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滲透到的健康發展觀和兒童教育觀中,并將其作為評價教育價值的標準。在其教育中,應意識到心理教育為其他素質得以形成和完善的中介和基礎,對其他素質教育成果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同時,心理教育本身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影響到人的活動,對人的抉擇具有重要的作用,并能夠對自身起到整合及調節的作用[1]。
正確的兒童心理教育理念為指導兒童心理教育的基礎,可對健康教育方式、內容和手段的選擇,以及在運用和評價準則方面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促進兒童的全面健康,應從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各方面努力。為此,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規律進行兒童的心理教育,注重兒童道德行為和個性品質的培養,抓住兒童心理健康成長關鍵時期。將兒童的心理教育融合到健康發展觀和兒童的教育觀中,促加強其實踐性的應用,并保持科學性和新進行,將其滲透到兒童的全面教育中。
在現代國際兒童的心理教育中,更加的注重兒童的個性品質和社會品性的發展。為此,我國在兒童心理教育目標的制定方面,應將心理教育與智力教育并重。注重兒童認知、做事和生存方面的教育和培養;注重教育環境和生活環境的選取,應讓兒童產生信賴感和安全感,讓兒童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擁有敢說、敢做的信心,在培養其社會品性的同時,注重個性化的發展。
在具體的實施中,應為兒童創造自由表現的機會,并鼓勵兒童進行理解、想象和情感表達,并且教師應表示出對兒童的接納和肯定,正確的看待兒童的表現方式和審美感受,還要能夠和兒童一同分享其快樂。此外,兒童教育目標的制定還應結合兒童人際關系等內容的培養,促進兒童智力、情感、社會性及體力等各方面的和諧發展,同時注重兒童良好品質的培養,包括好奇、自主、自信、獨立、合作、交往,以及關心他人和自我約束的培養。在個性的培養方面,可從兒童的興趣愛好出發,并在其學習的過程中,促進其創造性的培養。
兒童的心理教育與其他的教育一樣,應注重因材施教,結合差異化教育,促進其個性化的發展。由于兒童的能力、經驗和獨立活動的能力較低,并且心理活動存在典型的穩定性和形象性。為此,在教育模式的確立方面,應基于兒童的實際心理狀況,并將其教育融合到游戲中,盡量的將其具體化和形象化。同時還可結合兒童在初始狀態的心理傾向,進而結合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兒童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并在社會背景、智力、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進行,進而促進其創造性的發展。
在現代的人才需求中,更加注重人才個性人才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并且現代社會的突出特點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發展。基于此,在兒童的教育中,應將兒童作為教育的中心,在個性化培養目標的基礎上,促進兒童個性化的培養。注重兒童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求知欲、好奇心,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促進兒童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培養,并給予兒童在個性方面的尊重。為其潛能和稟賦的開發和發展創造出寬松的環境。
在兒童的心理教育中,應注重結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征。由于兒童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和經驗不能夠滿足其心理需求。為此,在教育方式的選取方面,應注重教育內容的形象化和具體化,并盡量的應用游戲的方式進行。同時應該變以往在出現問題后,才進行教育的教育模式,其教育內容的選取應具有前瞻性和預測性,結合兒童的心理傾向,實施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教育。
在具體內容的選取方面,可將兒童的普遍成長問題作為基礎,并兼顧到少數兒童存在的不良心理傾向,或是心理障礙,對其行為進行矯正和治療。可從心理衛生咨詢的工作開始,注重兒童心理障礙的解決,進而避免后續成長中不必要困擾的出現[2]。
綜上所述,在兒童教育中,心理教育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教育目標、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理念的確定時,應基于兒童的全面發展,并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有特點,致力于兒童個性化品質和社會品質的發展,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
[1]張先紅.給點陽光讓他燦爛——一個“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案例[J].青春歲月,2012,2(23):146-147.
[2]何芝暨.家庭心理教育探析——基于兒童心理健康成長視角[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2(20):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