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君
(江蘇省殘聯)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減免費用,提供法律服務的制度。通過向這些缺乏能力、經濟困難的當事人提供法律幫助,使他們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享受平等的法律保護。
殘疾人作為社會困難群體中特殊的一部分,合法權益被侵犯現象時有發生。為什么殘疾人容易被侵權,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犯罪易于得手;二是得手后這類群體的回擊能力弱。殘疾人要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在獲取法律知識和得到法律服務方面,普遍面臨著比常人更多、更難以克服的困難。
例如:震驚全國的山西黑磚窯事件2006年有9名智力障礙殘疾人被騙到磚窯做工。他們每天干活長達20小時,一日三餐吃饅頭﹑喝涼水,睡在鋪著草席的磚地上,被反鎖的黑屋子外有打手和狼狗巡邏,沒有領到一分錢的工資。在遭受這樣非人的折磨時,他們從來不知道反抗,也不敢逃跑。被解救時個個遍體鱗傷。更為嚴重的是,患先天性癡呆癥的民工劉寶因干活慢,被打手用鐵鍬猛擊頭部,死后用塑料布將其包裹,尸體被拋棄在附近的荒山。
因小兒麻痹癥致殘的杜國峰,長大后靠乞討為生。2009年,在江蘇徐州他遇到了名叫張安君的人,他給流離失所的杜國峰很多幫助。后來張安君講出自己是一位尿毒癥病人,為了活下去,希望杜國峰能夠將腎捐給他,并許諾給杜國峰6萬元錢。隨后張安君就帶著杜國峰去南京,制造一系列假的資料,通過醫院的審核,手術成功后,張安君卻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
從以上的兩起事件可以看出,殘疾人被侵權的后果非常嚴重,而且殘疾人被侵權后卻普遍面臨“維權難”的困境,主要原因有
我國殘疾人人數占總人口的6.34%,其中農村殘疾人占7 5%。殘疾人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據測算,只有不足1/3的殘疾人能夠自己養活自己,有1/3左右的貧困殘疾人處于絕對貧困狀態,2/3左右的貧困殘疾人處于相對貧困狀態。一旦他們遭受侵權,經濟上就很難承受維權費用。
根據《2010年度全國殘疾人狀況及小康進程監測報告》表明,2010年度學齡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比例為71.4%,還有28.6%的學齡殘疾兒童沒有接受義務教育,而全國學齡兒童基本上都接受義務教育。殘疾人口受教育程度遠遠低于健全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18歲以上未上過學和上過小學的比例高達76.1%。接受教育是其走出家門、融入社會的重要前提。由于教育程度低,與外界交往較少,無法接受信息,不了解法律服務的存在和作用,也不知道利益表達渠道。
殘疾人對社會現象,對社會政策的理解和認知力低,對法律援助的意識和行為能力薄弱。從消極的層面來看,殘疾人由于平時壓抑,比較自卑,在受到外來壓力時往往會表現出仇視、報復的心理,采取忍受或報復的兩種極端行為,不想尋求法律服務。
從外部環境看:宣傳工作不到位,沒有把相關信息有效傳遞到殘疾人面前,或者說信息傳遞的不全面、不具體。服務工作不到位,沒有把服務送到殘疾人面前。監管問責制度缺失導致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如《勞動法》的實施情況。從內在因素看:主要是社會對殘疾人重視不夠,甚至帶有一定的偏見,所以缺少人文關懷以及包容與接納。認為殘疾人非主流、非主導,置于被動地位,沒有給予同樣的平臺、同等的生存空間。如特殊教育在數量和質量與普通教育相比,低于普通教育。就業上存在歧視,如同等條件優先錄取健全人,甚至在招收公務員時以形象為由將殘疾人拒之門外。殘疾人服務和保障體系不健全,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殘疾人在沒有接受技能培訓、沒有生活保障的前提下斷然取締殘疾車運營。
因此解決殘疾人在法律服務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渠道和方式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必須有針對性的采取與之相適應的工作措施,確保殘疾人法律援助在整個法律援助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促進了殘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
1、有針對性地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讓殘疾人了解法律援助的職能內容,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法制環境和氛圍。如以“全國助殘日”、殘疾人保障法實施紀念活動等為契機,組織開展一系列普法宣傳教育活動。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上街頭,進社區,下鄉村,設置宣傳、咨詢站(點),向廣大群眾和殘疾人普及法律知識,確保信息暢通。號召全社會理解、尊重殘疾人,關心、愛護殘疾人,自覺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勇于用法律手段同侵害殘疾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作斗爭,使廣大殘疾人權益、殘疾人事業在法制的軌道上得到全面的更好的發展。
2、建立健全各級殘聯法律救助機構和法律援助經費保障。一是把法律援助事業納入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確保法律援助事業發展與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建立省、市、縣、鄉鎮(街道)四級殘疾人法律援助維權網絡,這些專門的殘疾人法律援助工作機構,除配置專業的工作人員外,還可以借助社會力量,聘請具備法律專業知識的愛心人士,建立起一支相對穩定的、具備法律專業知識的殘疾人法律援助志愿者隊伍。建立法律援助專線服務系統,推行“點援制”、電話預約、網上預約、上門服務等便民措施,方便殘疾人申請法律援助。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經費保障機制。把法律援助經費納入同級政府財政專項預算,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法律援助經費動態增長機制,不斷提高法律援助經費保障水平。
3、重視人才培養,嚴格用人選拔。要加強法律援助機構隊伍建設,健全人才培養、競爭、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法律援助人才隊伍。殘疾人法律工作者不僅需要扎實的法律功底和工作能力,更要有過硬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和樂于奉獻的精神。愛心、細心和耐心這“三心”必不可少。有愛心是為殘疾人工作的前提,要帶著真摯的感情去尊重和服務。細心周到要貫穿與整個服務過程中,由于殘疾人有障礙,來去需要攙扶引路,或主動上門服務,在態度和語言上要溫暖溫和,避免生硬和傷害,根據他們的特點和需求及時提供相應的服務。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訴求,引導進入法律程序幫助維權。總之,要樹立視殘疾人為家人、視殘疾人的事為家事、視殘疾人的信為家信的觀念,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殘疾人法律工作者。
4、借助基層司法行政工作優勢,為殘疾人提供法律服務,排憂解難。基層司法行政組織和法律服務工作者遍布城鄉,發揮職能優勢,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特點,積極主動地為他們提供法律咨詢。要重視涉及殘疾人利益的民間糾紛的調解工作,依法化解矛盾糾紛,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
我們相信,通過各級、各部門的重視與合作,以便捷、高效的措施以保障制度的實施落實,將最有效的發揮法律援助職能作用,確保殘疾人合法權益,使殘疾人享有生活地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