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俊義
(隴西縣文峰四十鋪小學,甘肅隴西 748100)
任何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受教育者的創造性進行挖掘和培養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務,小學教育工作者應該如此,小學數學教育更應如此。在西方,創造性研究是一門非常成熟的科學,對創造性的挖掘、開發方法很多。我們應該根據具體學科領域以及具體的受教育者恰如其分地嘗試與使用。通過對創造性理論的研究與認識,加之在長期從事小學數學教育實踐過程中的經驗,筆者逐漸探索出一些創造性培養的方法,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這些嘗試可以歸結為,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以及與之相關的變通性、獨特性。
思維的流暢性的培養和發展關鍵在于啟發人思維的發散功能。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提出了“智力三維結構”模型,并且認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三維結構”中處于第二維度的“發散思維”。發散思維亦被稱之為思維輻射或者思維求異,是在已經獲取的相關知識、信息、規則、定理以及公式的基礎上,讓人的思維沿著盡可能地多的,盡可能不同的方向進行思考,探索出新奇的、多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通俗地講就是避免循規蹈矩,大膽地尋求變異。德國著名數學家高斯正是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運用發散性、求異性思維大膽運用不同于前人的,不同于老師和其他同學對自然數一一相加求值的傳統算法,而是使用加法與乘法混合計算方法,迅速而準確地得出了答案,并且由此推演而發現了重要的高斯公式,成為一代數學巨匠。中國傳統文化過于循規蹈矩、拘于俗禮,不但不能夠激勵兒童們求異思維,而且常常是反其道而行之,不知道扼殺了多少人的創造性。
從創造性科學研究來看,青少年、尤其是小學階段,是創造性發展的最佳時期,無憂無慮的兒童比較容易插上想象的翅膀。因此老師在數學教學中應該盡可能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并且能夠呈現比較容易激發想象力的實物、圖片、視頻等等,為開發學生們的創造力創設盡可能好的情景。如:教學“圓柱的認識”,由于圓柱是含有曲面圍成的幾何體,對側面展開圖的認識成為這一知識點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時可以首先啟發思考,讓學生們想象圓柱側面展開后可能是什么形狀?然后讓學生動手,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剪開,可以沿著側面上的高剪開,展開發現是一個長方形,也可以斜著剪開,展平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甚至于可以鼓勵學生任意剪開或者干脆撕開,展平是不規則圖形。剪開的平行四邊形和不規則圖形也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老師最后將學生不同的剪拼的方法和結果用計算機演示后得出結論:圓柱的側面展開時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這樣的課堂設計可以鼓勵學生盡可能動手,剪一剪,撕一撕,拼一拼,玩一玩,想一想,都盡可能動動腦子,充分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老師認真地、精心地設計解決相關問題的情景,大膽、開放地引導學生進行直覺思維至關重要,這就需要老師首先開動腦筋,發展自己的想象力。在我們的傳統數學教學活動中,老師總是組織學生按照嚴格的邏輯分析思維方法去推導出解決問題的過程,按部就班地推演出問題的答案,這樣做表面上看起來邏輯嚴密,思路清楚,教學過程也比較容易組織,課堂紀律也看起來很好,可是這樣的教學過程最大危害在于忽視了學生個體直覺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且破壞了學生進行積極思維,自我思考的能力,壓抑了兒童們獨立解決問題的天性,從根本上扼殺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的機會。這種千篇一律,不求新思變,按照嚴密邏輯順序進行推導的方法亟待改變,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培養能夠從整體著手解決問題,直覺接觸問題的實質,創造性地作出自己的判斷,得出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及結論。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兩臺織布機,共織布2860米,第二臺織布機所織的米數是第一臺織布機所織米數的,第一臺比第二臺多織多少米?
通常的解題思維是需要先確定誰是單位“1”,找出2860米的對應分數,求出第一臺織布機的米數,再乘以所求問題對應分數,即:。可是如果積極引導學生溝通分數與比的知識的內在一致與本質聯系,一些學生就可能想到可以看成5:6,第一臺比第二臺多織總數的,列示為2860×,這便是直覺思維的結果。這樣有意識地突破一概使用現有的、成型的邏輯框架,恰當地講練、鼓勵學生使用其它未知邏輯解決的問題的方法,不僅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拓寬解題思路,提高解題速度,最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個體的思維水平得到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得以提高。
條條大路通羅馬,鼓勵學生舉一反三,更具體地講就是鼓勵學生運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編”的開放思維方式,積極大膽地設計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學生從多角度發散思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例如可以通過一題多變來激發、拓展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如:
如此,在數學教學中根據規律性的數學知識設計一些變化多端的具體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不僅讓學生獲得了要被教授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概況、想象、類比、歸納、猜想等等思維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路與見解,甚至于創造性地發現新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