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樟樹市人民醫院,江西 樟樹 331200
急性腦梗塞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近些年臨床治療一般采用溶栓療法,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國內外醫學界針對不同的溶栓藥物進行了研究,得到了廣泛的臨床和理論依據,然而多數實驗僅對急性腦梗塞溶栓治療早期及遠期預后的療效進行了分析與討論,缺乏對超早期治療機制的研究。本院臨床上使用尿激酶靜脈及動脈溶栓對超早期腦梗塞患者進行治療,療效明顯,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至2013年入院治療的超早期腦梗塞患者51例,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齡在17~76歲,平均年齡為(40.34±3.65)歲。實驗組26例進行溶栓治療,其中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齡為(40.56±4.11)歲;對照組25例進行常規治療,其中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齡為(41.02±5.82)歲。51例腦梗塞患者均符合我國規定的腦梗塞診斷依據[1],且使用CT檢測確診。需要注意的是本文超早期患者是指6h以內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51例患者均符合以上要求。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實驗組26例采用溶栓藥劑治療,其中靜脈溶栓治療17例,按照體重和年齡確定藥量,在100ml的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中加入70~100萬U的尿激酶,在治療半小時內靜脈注射,確保注射時間以及藥量的準確。其余9例患者使用動脈溶栓治療,在50ml的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中加入50~80萬U的尿激酶,半小時內頸動脈注射完畢,并且按照患者的體重和年齡決定藥量。26例患者溶栓治療完畢之后入住神經內科病房,進行腦梗塞常規護理,醫護人員要做好脫水、擴溶以及血壓監控等基礎護理,特別要注意治療半個月內禁止神經保護劑、抗血小板藥物、抗凝劑以及降纖藥等藥物的使用。
對照組25例采用常規治療,治療期間禁止使用神經保護劑、抗血小板藥物、降纖藥物及抗凝藥物。
1.3 療效指標 ①歐洲卒中評分ESS:對患者治療前后24h以及治療三個月后的情況做出ESS評估,3個月遠期評估達90分及以上為療效良好,達到臨床治愈水平[2]。②Barthel指數:對患者治療后3個月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90分為臨床治愈分界點[3]。③Rankin評分:患者的整體神經功能量表進行具體評估,無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為0分,極輕微的神經功能障礙但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的為1分,0分或1分判定為臨床治愈[4]。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使用SPSS18.0檢測,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溶栓治療的并發癥情況 實驗組26例經過溶栓治療24h后病情加重的有5例,同時患者的ESS評分有所降低,針對病情加重的3例患者進行CT檢測,檢測結果顯示:梗塞灶內出血的有2例;沒有明顯出血的有2例,動脈靜脈溶栓各1例;剩余3例未進行CT掃描;出現非腦部出血的有3例,其中穿刺部位大片瘀斑的有2例,一過性血尿的有2例,自行好轉的有3例。對照組早期病情加重的有1例,無出血表現,二組病例均無死亡。
2.2 遠近期療效對比 治療后24h兩組評分相比無顯著差異,治療后3月治療組ES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ESS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Barthel指數和Rankin評分 按照Barthel指數和Rankin評分,3月隨訪溶栓組26例中有15例達臨床治愈,對照組25例中治愈8例,比例分別為57.69%和32.00%;ESS評分90分以上溶栓組12例,對照組8例,分別為46.15%和32.00%。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3個月后隨訪治愈情況對比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通過對超早期溶栓治療后的早期預后和遠期預后的研究,溶栓治療后24h溶栓治療組ESS評分增加值比對照組高,但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然而治療3月以后的遠期
預后則顯示出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用Barthel指數和Rankin評分對溶栓組和對照組患者發病后3月進行評分,溶栓組治愈率達57.69%,對照組治愈率為32.00%;按ESS評分兩組治愈率分別為46.15%和32.00%,本實驗也與NINDS結論符合:理論上溶栓治療無神經功能障礙或輕度神經功能障礙和常規治療療效相比,溶栓治療效果明顯,并且具有12%絕對優勢。但是本次實驗數據有限,統計數據差異不明顯。
本次實驗證明:溶栓治療遠期效果顯著,早期效果不明顯。臨床研究表明:部分患者經過溶栓治療后,血管阻塞減輕,并且獲得再灌注,但獲再灌注的神經細胞或者神經元仍然處于電衰竭以及電靜息的狀態,難以恢復其生理功能,可能需要幾周時間才能逐漸恢復正常。這種情況和心肌頓抑相類似,其特點是暫時喪失功能,同樣需要一段時間的恢復時期;也有人稱為腦頓抑,是動脈閉塞后早期的自發性或誘導性再灌注暫時喪失功能,而不是徹底死亡。頓抑是一種亞致死狀態,與缺血性梗塞后并不相同,組織血流量和正常組織沒有差異。因此,腦梗塞超早期溶栓治療效果確實比不上遠期預后恢復療效。
總之,超早期腦梗塞使用溶栓治療具有一定療效,但是存在缺血性神經元頓抑情況,短期效果不明顯,經過一段時間恢復,遠期效果顯著,在臨床上具有研究價值,值得進一步研究。
[1]李海威,楊志輝.超早期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J].中國醫師雜志,2012,2(22):94-95.
[2]朱銀花,闞魯,孫敏,等.超早期溶栓治療急性腦梗塞的觀察與護理[J].醫藥前沿,2012,2(34):220.
[3]唐曉輝.尿激酶與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超早期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和安全性比較[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5(25):59-61.
[4]薛金嶺.尿激酶在頸內動脈系統腦梗塞患者早期靜脈溶栓治療的應用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1,7(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