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泰和縣橋頭鎮衛生院,江西 泰和 343708
急性膽囊炎作為臨床上一種常見疾病,中醫認為其屬于“脅痛”范疇,發病主要與肝氣郁結、寒溫失調有關,臨床上常表現為右脅疼痛且向右肩背部放射,對其治療可采用西藥或中藥治療。我院應用開泄復方治療急性膽囊炎肝膽濕熱證臨床療顯著,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肝膽濕熱型急性膽囊炎患者。納入標準:符合急性膽囊炎診斷及中醫辨證分型[1]的患者,同時簽訂了知情權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患者,患有膽結石的患者,對本次研究中所有藥物有過敏史者,患有嚴重肝腎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男11例,女19例,年齡在35至6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7±2.4)歲,病程在3至11h之間,平均病程為(5.8±1.6)h。試驗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在37至6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5±2.8)歲,病程在5至13h之間,平均病程為(6.7±1.8)h。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具體為:將4.0g的氨芐青霉素與500ml的生理鹽水混合后為患者行每日2次的靜脈滴注,0.4g的硫酸阿米卡星行每日2次的靜脈滴注,0.5g的甲硝唑行每日2次的靜脈滴注,以1周為1個療程。試驗組給予開泄復方治療,組方為:薤白25g,栝蔞25g,黃芩15g,金鈴子15g,茵陳12g,枳實12g,郁金12g,梔子12g,半夏10g,生大黃5g,用水煎服,每日2劑,每次200mg,以4日為1個療程。兩組在治療期間均注意多臥床休息,并給予營養支持、糾正酸堿失衡、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治療。
1.3 療效評價指標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其中將包括發熱、惡心嘔吐、脅痛等臨床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實驗室檢查各項指標:白細胞計數、間接膽紅素、血清總膽紅素.恢復正常評為痊愈;將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各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評為顯效;將臨床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實驗室上述檢查各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評為有效;將臨床癥狀與體征未出現好轉甚至惡化,實驗室上述檢查各項指標未改善甚至惡化評為無效。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 兩組發熱、惡心嘔吐、脅痛消失的時間比較,試驗組較對照組明顯縮短(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對比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急性膽囊炎作為臨床上一類較為常見的細菌性炎癥性疾病,中醫認為其屬于“脅痛”范疇,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肋痛宿疾,發熱,惡心嘔吐,舌苔黃膩等癥狀,且常由于濕熱、氣滯誘發疾病[3]。以往臨床上所采取的西藥雖可起到一定的臨床療效,但治標不治本,僅針對消除炎癥達到緩解癥狀的目的。而我院為了提搞該病治愈率,將中醫開泄法應用其中,所謂開泄法為一種具有開宣肺氣、宣通氣滯、化濕泄濁等功效的治療方法[4]。該方劑中所使用的藥具有寬胸降氣、消痰開結之功效的栝蔞,具有通陽散結、苦泄痰濁之功效的薤白,具有散結降逆、祛痰之功效的半夏,具有清熱燥濕之功效的梔子,還具有清熱行氣之功效的金鈴子,具有瀉火解毒、燥濕清熱之功效的黃芩等,諸藥合用,可達到通陽泄濁、行氣解郁、展氣宣痹等功效,在治療急性膽囊炎肝膽濕熱證患者中可取得顯著的臨床療效[5]。
綜上,采用開泄復方治療急性膽囊炎肝膽濕熱證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傳統西藥,臨床癥狀體征緩解時間縮短,不易產生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1]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89-296.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J].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5-136.
[3]吳彥超.加味大柴胡湯治療急性膽囊炎肝膽濕熱型40例[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34(04):44-45.
[4]余彬,廖莎.茵蒿利膽湯加減治療慢性膽囊炎肝膽濕熱證36例臨床觀察[J].醫學信息,2013,12(21):55-56.
[5]魏道祥.開泄復方治療急性膽囊炎肝膽濕熱證42例[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04):37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