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邛崍市醫療中心醫院泌尿外科,四川 邛崍 611530
開放式腎囊腫去頂減壓術作為臨床傳統的手術方法,但多年臨床應用結果顯示不理想,已逐漸被腹膜后腹腔鏡下手術取代[1]。隨著囊腫體積的逐漸增大,患者會出現輕至中度的腰部酸脹或疼痛,嚴重時可出現囊內出血,引起繼發感染,這時手術可有效緩解患者病痛。本院對47例腎囊腫患者進行后腹腔鏡下手術治療,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06年4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94例腎囊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7例。觀察組男32例,女15例,年齡30~76歲,平均(42.1±8.3)歲,病程6~38月,平均20.8月;對照組男31例,女16例,年齡32~78歲,平均(43.1±9.1)歲,病程5~37月,平均21.2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開放式腎囊腫去頂減壓術,在全身麻醉后,于患者第11肋間或第12肋下處作一長約12~15 cm的切口,逐層切開至腎囊腫暴露,切除囊壁并將囊液吸盡,用電凝止血,于腹膜外置入引流管,觀察有無出血和殘留物。
觀察組行后腹腔鏡下手術,先對患者進行全麻,取健側臥位,抬高腰部,常規消毒鋪巾,在腋后線第12肋下(A點),作一1.0~1.5 cm的橫切口,用長彎鉗鈍性分離至腹腔后間隙內,放入一個自制氣囊,充氣500ml,3min后取出,放入10 mm的Troca。選取腋中線髂棘上方1.0 ~1.5 cm處作一小切口( B點) ,放入10 mm的Troca,注入CO2建立氣腹,使氣壓保持在1.5~2.0 kPa,于腋前線第12肋緣下作一小切口(C點),放入5 mm的Troca,通過內窺鏡精確辨認腎周筋膜和腎脂肪囊等解剖標志,找到腎囊腫,電鉤切開囊腫壁并吸干囊液,切除腎外囊壁,觀察無出血,腹膜后置入引流管,放氣并縫合傷口。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與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錄入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中及術后觀察指標比較 除引流管留置時間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其他各項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術中及術后觀察指標比較
2.2 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發生術后并發癥2例(4.26% ) ,對照組發生術后并發癥12例(25.53%)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16,P=0.013)。
隨著現代超聲、CT和其他檢驗技術的快速發展,腎囊腫檢出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腎囊腫是一種良性腫瘤,一般囊腫直徑不大于4cm時,患者本身并無明顯癥狀,不需進行手術治療。腎囊腫隨著病程的增加體積會逐漸增大,此時患者會有腰部酸脹或疼痛的癥狀,進行泌尿B超、靜脈尿路造影(IVU) 等檢查確定囊腫位置、數量、大小,確定患者無手術禁忌后可予以手術治療[2]。開放式腎囊腫去頂減壓術作為臨床傳統的手術方法,雖具有一定療效,但手術時間長、創傷大、術后并發證多等,有文獻報道,還會引起肋下神經或髂腹下神經的損傷[3]。近年來,腹腔鏡囊腫去頂減壓術因對患者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促進患者恢復的優勢已逐漸被應用于臨床[4-5]。本文中,行腹膜后腹腔鏡囊腫去頂減壓術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術后并發癥較少。
綜上,腹膜后腹腔鏡囊腫去頂減壓術不經腹腔,不會對腹腔造成損害,具有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且療效確切等優勢,且術后易于恢復,可廣泛應用于臨床。
[1]萬少華, 朱應祥, 朱慧華. 后腹腔鏡下腎囊腫去頂術120例[J].中國現代醫生, 2012, 50(16): 34-35.
[2] 余永佳,耿杰. 后腹腔鏡下腎囊腫去頂術[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1(21):106.
[3]王志東. 后腹腔鏡下治療單純性腎囊腫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 2012, 31(25): 55.
[4] 瞿連喜,顧建軍,黎力平,等. 后腹腔鏡治療復雜性腎囊腫14例報告[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2,12(2):155-156,159.
[5] 吳杰. 后腹腔鏡與開放性腎囊腫去頂術治療腎囊腫的比較研究[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2,33(2):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