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中醫院,云南 曲靖 655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腰椎間盤在退變基礎上,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和刺激脊神經根或馬尾神經引起的一系列癥狀的綜合征,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簡稱“腰突癥”[1]。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來自本院推拿科門診,對于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常采用保守治療,通過推拿聯合加味獨活寄生湯治療有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60例患者來自我院推拿科,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兩組患者男、女年齡均在30~65歲之間,病程1~3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治療,囑患者多睡硬板床;運用機械牽引治療,每天2次;布洛芬緩釋膠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為國藥準字H10900089),一次1粒,一日2次,連續用兩周。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推拿聯合加味獨活寄生湯治療。推拿手法:①循經推拿手法:囑患者俯臥,術者立于床左側,以經絡點穴為主,取阿是穴(壓痛點)腰俞、腰陽關、命門,放射痛至下肢后正中者,取足太陽膀胱經為主,如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偏下肢外側者,取足少陽膽經穴為主,如外丘、光明、陽輔、懸鐘,用指肘按壓彈撥,以得氣為度,每穴1~2min,每次10min,每日1次。②斜扳法:患者側臥位,術者立于患者身前,將肘放于患者髂后,另一肘放于肩前,先稍用力搖動,使患者肌肉放松,再使用兩肘臂同時相反用力旋轉腰部,可聽到腰椎各關節彈響復位聲。加味獨活寄生湯的基本方為:獨活15g,寄生15g,防風10g,細辛5g,肉桂15g,黨參15g,茯苓30g,當歸15g,桂枝15g,白芍15g,赤芍15g,杜仲20g,牛膝20g,龍骨30g,炙甘草15g。伴血瘀者,加丹參、桃仁、紅花等;寒濕重者,加薏仁、澤瀉、伸筋草、透骨草、干姜等;納差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等。水煎服,每日一劑,一日三次,每次200ml。以1周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兩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依據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2]。臨床控制:中醫癥候,證候積分減少大于或等于95%及中醫臨床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顯效:中醫癥候,證候積分減少大于或等于70%及中醫臨床體征明顯改善;有效:中醫癥候,證候積分減少大于或等于30%及中醫臨床體征均有好轉;無效:中醫癥候,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及中醫臨床體征均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1.4 統計方法 所收集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療效比較表(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病變部位可見于腰椎各節段,多發于L4~L5,腰痛和坐骨神經痛是其臨床典型癥狀。腰椎間盤退變是發病的基本因素,外傷和勞損、受涼等常為誘發因素。中醫認為,本病屬中醫痹證范圍,主要是由風、寒、濕、熱等邪氣閉阻經絡,氣血流通不暢,不通則痛[3]。如《素問》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
推拿在臨床中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治療手段。相關研究表明,手法可降低腰肌高張力,促進局部循環,促進炎癥介質的吸收和排泄,使椎間盤內壓力降低,可改變受壓神經根與突出物的相對空間位置,緩解突出物對神經根壓迫,使神經根受壓狀態改善,從而恢復脊柱動靜力平衡[4]。推拿操作應注意脊柱推拿手法和軟組織推拿手法的有機結合,忌用粗暴的脊柱整復手法。加味獨活寄生湯以補益肝腎,散寒除濕化瘀為主,對于肝腎虧虛,寒、濕、瘀阻滯經絡引起的腰腿痛效果比較好[5]。獨活、防風,祛風濕,通絡止痛;白芍、甘草柔肝緩急止痛;桂枝溫經通絡;杜仲、牛膝補肝腎,強化筋骨;茯苓除痰濕;當歸、赤芍養血、活血。肉桂溫潛下元;細辛除寒止痛;寄生除濕止痛。臨床上運用推拿聯合加味獨活寄生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運用。
[1]劉志新.中醫綜合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00例療效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0,4(06):111-112.
[2]梁茂新,洪治平.對新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若干意見[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4,12(05):11.
[3]呂選民.推拿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278.
[4]程友昌.腰痛活血方治療腰椎間盤摘除術后腰腿痛34例療效觀察[J].中醫正骨2002,14(5):23.
[5]張繼元.骨痛膏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84例臨床觀察[J].中醫正骨2001,1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