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市人民醫院,江西 上饒 334000
手部瘢痕攣縮是一種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手部畸形疾病,多由嚴重燒傷而導致的并發癥。本文對手部燒傷后出現瘢痕攣縮現象的患兒應用“Z”字形延長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并對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74例手部燒傷后出現瘢痕攣縮現象的患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7例。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齡2~13歲,平均年齡(4.5±0.9)歲,燒傷病史1~8個月,平均病史(2.4±0.7)個月;治療組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齡3~11歲,平均年齡(4.7±0.8)歲,燒傷病史1~9個月,平均病史(2.2±0.6)個月。上述三項指標在兩組研究對象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 患兒有明確的燒傷病史;② 患兒家長同意參與本次研究;③ 患兒家長同意接受手術治療;④ 患兒年齡在15歲以下;⑤ 燒傷病史在2年以內;⑥ 排除患兒合并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手術方式實施治療;治療組采用“Z”字形延長手術方式實施治療,主要措施為:手掌兩側作長度在1cm以上的鋸齒狀切口,對手背伸肌腱進行松解處理,然后將伸肌腱作“Z”字形延長,減少攣縮肌腱對關節產生的影響,將手指關節位置的側副韌帶切除,但注意不能夠將拇指兩側和小指橈側的側副韌帶一并切除,否則會對關節的穩定性造成影響,對伸肌腱與關節囊之間的粘連實施松解處理,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是否松解掌板與關節間的粘連。用克氏針斜穿關節,將骨關節固定為輕度屈曲狀態,對相鄰手指近端的皮緣進行縫合,創面上進行植皮[1]。
1.4 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患者的手部功能恢復正常時間、手部燒傷后瘢痕攣縮癥狀治療效果等指標進行對比。
1.5 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優:手術治療后畸形現象已經得到徹底矯正,手部外形和生理功能基本恢復正常;良:手術治療后仍然存在輕度畸形,但手部的外形有顯著改善,生理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可:手術治療后畸形現象有部分得到矯正,手部的外形和生理功能部分改善;差:手部外形和生理功能在手術治療后沒有改善[2]。

2.1 手部功能恢復正常時間 對照組患兒在手術治療后(59.82±2.41)d手部功能恢復正常;治療組患兒在手術治療后(34.80±3.12)d手部功能恢復正常。兩項指標數據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手部燒傷后瘢痕攣縮癥狀治療效果 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手部燒傷后瘢痕攣縮癥狀治療效果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手部瘢痕攣縮會使患者手部外形發生改變,生理功能出現障礙,攣縮性瘢痕的長期存在還會對肌肉、骨骼、神經等組織的發育造成不利影響,尤其對小兒生長發育產生的影響更為嚴重。因此,需要對此類疾病患者實施更為完善的分析和治療。通常對出現瘢痕攣縮現象的手部燒傷病例實施手術治療時都選擇順著皮膚紋理做切口,當部分皮膚缺損,縫合張力水平相對較大的時候實施“Z”字形延長手術,使受損部位能夠得到有效修復。對攣縮性瘢痕進行手術治療,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幾個基本步驟:①手術時機選擇恰當。②使攣縮完全消除。③對受損的部位進行徹底修復處理。④手術操作結束之后要進行恰當的術后處理[3]。
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患兒手部燒傷后瘢痕攣縮癥狀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手部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和臨床治療總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可見,應用“Z”字形延長手術方式治療手部燒傷后出現瘢痕攣縮現象的患兒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1]黎鴻章.手部燒傷后疤痕畸形的手術治療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14(22):105-106.
[2]曾榮洽.全厚皮片移植治療兒童手燒傷瘢痕攣縮畸形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18):114-115.
[3]張文現,耿金鐘,郭甜菊.小兒手部燒傷后瘢痕攣縮50例治療體會[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1,22(12):1481-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