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被專家和家長批判可操作性不強的《中小學生守則》已經啟動修訂,空洞內容將被刪除。近日,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在北京酒仙橋第一中學考察新型教學模式時透露上述消息。
(摘自2013年9月16日《京華時報》)
此前,網友曬出了一些國家制定的《小學生守則》,有中國的,也有美國、英國、日本的。據說英國的《小學生守則》強調自我保護的重要性,譬如“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摸”等;日本的《小學生守則》以規范小學生在校行為為主,譬如“進教室開門窗要輕,在走廊和樓梯上保持安靜”等;美國的《小學生守則》則強調與師長之間的禮貌和紀律,譬如“稱呼老師職位或尊姓,按時或稍提前到課堂”等。這樣一比較,似乎中國的“守則”內容就過于抽象,顯得有些大而無當了。
回頭看看,我國的《小學生守則》最初十條是在1981年8月正式頒布的,隨著社會發展變化,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面臨許多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1994年,《小學生守則》和《中學生守則》合并為《中小學生守則》,一直沿襲至今。有人說,世易時移,“守則”也該轉身了。不久前,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沈曙虹在微博上建議,再次修訂已經實施了快20年的《中小學生守則》。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制度設計也沒有一直因循守舊的道理。只是,這些對《中小學生守則》的非議與爭議,果真都鏗鏘有理?所謂“守則”操作性不強,其實不過是一種誤讀。事實上,在正式頒發《中小學生守則》的同時,相關部門還制定了《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例,隨便拈來幾點,恐怕就很有操作性,譬如“規范”規定了“到他人房間先敲門,經允許再進入,不隨意翻動別人的物品”等,還要求孩子“借東西及時歸還,答應別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時表示歉意”“節約水電,不比吃穿,不亂花錢”……只是,有多少人知道“守則”之外,還有配套的“規范”在呢?束之高閣的“規范”,何以常年“養在深閨人未識”?
我們更要明白,民眾在“守則”上的非專業性吐槽,其實指向的是中國基礎教育中生存與生命教育、公民與常識教育的長期缺失。尤其在這個風險社會,當性侵幼童等事件頻發之后,教育責任的反思,就成為究責的必由之路。就此而言,即便修訂后的“守則”臻于完美,但從紙上畫餅到兌現為學生能力,這中間顯然還有很漫長的環節與路程。
事實上,國外的“守則”,各有千秋的同時,也是各有側重,并非面面俱到,只不過更為具體罷了。輿論及民意的指桑罵槐,本質并不是指向呆板的文字——因為抄襲或者拷貝國外的“守則”很容易,讓孩子具備社會化過程中必備的基本素養卻較困難。“守則”上的差異,不是技術層面的差異,而是教育理念的差異。
《中小學生守則》是要因時而變,但比文字變化更重要的,是能力與素養教育的補課;比刪改“守則”更重要的,是對規則與“規范”落實情況的關注。就像很多公共事件不是“立法依賴癥”能紓解一樣,讓中國孩子從小就懂得生存與發展的邏輯與倫理,制度變化只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看到效果的第一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