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的數讀欄目建立于2012年,在“另一面”、“發現者”和“看客”之后,是“網易有態度”的原創成員之一。它繼承了“網易有態度”的整體風格:好好說話、就事論事、認真解讀新聞背后的常識。
據網易數讀欄目編輯張亞彬介紹,數讀欄目本身的含義是站在受眾的角度出發“用數據說話”,這是“數讀”名字的初衷,也是該欄目的Slogan。
數讀欄目是一個工具,它和“網易有態度”其他欄目一樣是做新聞評論的。就如張亞彬所說,“數據新聞的編輯采集、搜集數據就像是記者出去采訪專家或者市民一樣,記者采訪是要搜集到一手資料,然后將他們想表達的內容展現給讀者;我們作為數據新聞的編輯,同樣是要給讀者展示我們的內容、觀點,甚至是我們的價值觀。所以本質上看來,數據對我們是一個工具,我們的根本目的還是傳遞觀點、理念或者是我們想為讀者擴充的常識。”
通過對國內外數據可視化作品的分析總結,目前數據可視化方向主要有三個,首先是揭示已知事物的信息或知識。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一家網絡雜志網站“Good Magazine”(www.good.is),該網站制作的一系列常識性信息可視化圖表,純粹地向受眾展示一些平時不常接觸或不太了解的信息。在國內比較常見的就是微博上的超長信息圖。張亞彬認為,這類信息圖的本質都是數字、知識點等信息的堆積,缺少對比,這些數字和知識之間往往沒有太大的邏輯關聯,僅僅是對標題的一種擴充。這是一種比較有局限性的信息可視化方法。
另外一個方向是梳理事件的邏輯或挖掘有深度的信息。這類做法中,英國《衛報》的“Datablog”和湯森路透的專欄“graphic of the day”最具代表性。他們一方面會挖掘有深度的內容,另一方面會分析這些數據背后的邏輯關系,然后來講述數據背后的故事。張亞彬很贊成這種做法,數讀欄目也比較傾向于這種方式,多數時候會盡量尋找這種邏輯關系。但往往從數據表面上,并不能直白地看出背后隱含的深意和邏輯。為了從數據中挖掘深層的新聞價值,數讀欄目編輯們常常會通過一系列大小對比、時間軸、地區性對比、不同人群間的對比等不同維度的比較分析,挖掘出的深層信息。
數據可視化的第三個方向是輔助研究未知事物或進行預測,這種做法在新聞上的應用還不太廣泛,應用比較多的是商業的圖標演示和股市行情圖,還有大選預測以及其他歷年數據形成的趨勢圖等。
數讀欄目的定位主要采用了以上所說的第二種方向——梳理事件的邏輯或挖掘有深度的信息,就是發現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張亞彬介紹說,數讀欄目創建之初是以《衛報》的“Datablog”為藍本。除了揭示新聞背后的故事,數讀欄目還定位于獨立判斷,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整理,產生獨家的解讀,另外一方面也是帶來信息的增量。
網易新聞一直都是“內容為王”的捍衛者,原創、獨家、差異化,是數讀欄目的價值,也是網易一貫的堅持。另外,張亞彬還強調了“輕量化”和“趣味化”。
數讀欄目信息圖的設計理念是簡潔、優雅、清新。設計美學參考外國一家設計網站“Information is beautaful”,該網站的基本理念是不求信息設計的復雜性,要求盡量尋找數據與數據之間的關系,用清新、簡潔的字塊把數據清晰地展示出來。數讀欄目則把每篇稿件字數限制在1000字以內,立志用最少的文字解釋清楚獨家原創觀點。
數讀欄目是一個新聞欄目,它要遵守新聞傳播的五個要素:時效性、影響力、顯赫性、接近性以及人情味。
數讀欄目尋找選題的主要邏輯有以下幾點:一是從熱點出發,尋找新聞事件背后的重大問題?!拔覀儾辉敢鈨H僅對一個重大新聞事件做簡單的事實報道,我們希望挖掘這個重大事件背后,人們忽視的一些重要信息或者是問題?!睆垇啽蚰谩独贌欧艠藴实?,過半工廠不達歐盟標準》舉例。“今年5月,杭州余杭區因為要建垃圾焚燒廠,引發了當地民眾抗議事件,一時成為新聞熱點,于是我們想要做一期中國垃圾焚燒事業的專題。最初,我們認為中國的垃圾焚燒廠排放污染物問題很嚴重,但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余杭區新建造的垃圾焚燒廠的設計標準是歐洲2000年的設計標準,如果嚴格按照這個標準排放的話,應該不會造成值得人們恐慌的污染事件,可以說這是很環保的一個項目。但是人們之所以反對垃圾焚燒項目,實際上是不相信焚燒廠能夠按照標準來排放。通過挖掘數據的過程,最終我們把焦點從關注排放結果轉移到了研究排放標準上。最后我們發現,中國垃圾焚燒廠的排放標準是比較低的,大部分工廠達不到歐盟排放標準……”
另外一個尋找選題的邏輯是反固有印象或擴充常識。數讀欄目的編輯們在做新聞專題時,經常會瀏覽網上一些言論,并據此判斷輿論傾向。比如2012年8、9月份,數讀欄目挖掘了在中國日企員工的相關數據,做了《抵制日企:誤傷300萬中國工人》專題,試圖在輿論上向大眾傳遞一種觀念:抵制日企這種欠理性的行為其實是會傷害到自己的同胞的。該專題反固有印象,鼓勵民眾理性思考,同時傳遞了數讀欄目的價值觀。
“傳遞價值觀”也是數讀欄目尋找選題的主要邏輯之一。
數讀欄目選題的操作遵循著幾條原則,首先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編輯們在尋找選題時,首先會對一個熱點事件背后的問題或根源做出假設,然后去尋找數據以證明自己的假設。但是假設并不一定就是對的,有些時候在尋找數據的過程中,原本的假設會被推翻,那么編輯們在策劃選題之初想要表達的觀點或者論點就會發生改變。張亞彬強調,選題操作必須尊重數據。

第二個原則是要用盡量少的核心數據解釋清楚一個或者兩個問題。
“我們希望每一個專題都是能打痛讀者的一記拳頭,而不是地毯式的轟炸”,所以數讀欄目不會僅僅給讀者提供大量沒有編輯整理過的信息,而是精心選取關系到問題的核心現象或論點的核心證據,制作有深度的內容,讓每一個專題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個原則是數據來源要靠譜。數讀欄目的數據來源,主要是政府機構、智庫或研究機構、調查或咨詢機構,以及一些具有公信力的NGO。數讀欄目的選題也有自己堅守的底線,“論點或數據不過硬我們是不會做這個選題的,寧可放棄它”。
和眾多涉足數據新聞的媒體一樣,數讀欄目現在面臨的現實問題同樣是人才的緊缺。編輯們有了專題的構思,并尋找到支撐數據后,編輯團隊自身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有限,需要技術團隊的配合支持,尤其是在前端交互、移動端適配方面,急需既懂設計又懂程序開發的人才。
數據新聞發展的另一個限制是目前中國的數據開放程度有限,一方面是政府的數據開放程度不夠;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大數據公司更多關注的是商業領域,對社會民生領域的關注并不多,因此他們開發出來的數據也很難應用到數據新聞的制作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