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月若雪
此次IPO后,阿里巴巴總股本將升至約25.71億股,開盤報92.70美元,較發行價上漲36.32%,而收盤價為93.89美元,上漲38.07%。按照開盤價計算,阿里市值達到2383億美金,已經成為中國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超過騰訊(115.5, -0.10, -0.09%, 實時行情)與百度(218.23, -2.24, -1.02%)兩家的市值總和。而在電商企業中,阿里市值約為京東(25.82, -0.51, -1.94%)的6倍、唯品會(189.01, -6.95, -3.55%)的20倍、當當網(12.2,-0.26, -2.09%)的231倍。

阿里巴巴此次上市后,已經一躍成為全球第四大高科技公司,同時也是全球互聯網企業中市值第二大的公司,總市值超過了Facebook(79.04, 0.04, 0.05%)(2026億美元),僅僅位列谷歌(577.36, 1.00, 0.17%)(4041億美元)之后,遠超出了美國老牌電子商務網站亞馬遜(322.44, 0.62, 0.19%)的1504億美元,是網購“鼻祖”ebay(56.63, 3.97, 7.54%)(648億美元)的3倍多。
隨著“BABA”的名字正式出現在紐交所的大屏幕上,阿里巴巴集團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諸多海外媒體紛紛感慨中國乃至亞洲互聯網企業的趕超速度。法新社以“轟轟烈烈”來形容阿里巴巴上市首日的表現,而法國大報《回聲報》則用一個整版對阿里上市進行全景式的掃描,這份報紙說,阿里此次上市的融資金額,遠遠超過了Facebook曾經創造的160億美元融資額紀錄,將眾多科技屆明星企業甩在了后面。德國《商報》報道說,互聯網貿易與中國市場都已相當繁榮,同時還遠沒有到達頂峰。美國《紐約時報》同樣對阿里巴巴上市首日的表現予以肯定,報道稱,中國互聯網巨頭周五的IPO沒有讓大家失望,這場眾人期待已久的盛事使今年上市的所有企業都相形見絀。《華爾街日報》撰文稱,雖然美國硅谷在互聯網業仍占主導地位,但阿里巴巴的這次上市顯示出,互聯網力量正向亞洲轉移。
美國紅杉資本主席邁克爾·莫里茨撰文指出,技術世界的權力平衡正從美國倒向中國,阿里巴巴的IPO為此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證據。阿里IPO之后,將使其成為世界排名第五的最具價值TMT公司 (技術、媒體和電信公司)。30年前,排在前50位的TMT公司幾乎全部來自美國,但今天,美國的份額下降到了66%,而中國公司則從30年前的微乎其微升至如今的10%。
過去十年間,中國互聯網企業迅速崛起,與硅谷企業的差距不斷縮小,全球前十強的互聯網企業中已有4家是中國企業。截至目前,中國互聯網企業市值千億級的公司已有3家,百億量級的公司也已有10余家。今年上半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1.1萬億元,用戶規模達3.32億。
近年來,中國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與蒸蒸日上的新興業態,為中國互聯網企業及技術型創新企業提供了絕佳的發展平臺,中國目前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龐大的電子商務市場,就銷售量來看,阿里巴巴甚至超過了ebay和亞馬遜的總和。而投資者們對阿里巴巴的股票趨之若鶩,看中的正是中國互聯網經濟良好的發展前景和高達6.32億網民所組成的龐大的潛在電子商務消費市場。業界普遍認為,阿里巴巴上市將帶動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國科技公司在美國資本市場表現優異,IPO融資額前十位中占到四家,表現出海外資本市場對中國經濟以及中國互聯網市場的信心和認可,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崛起是中國經濟過去幾十年間高速發展的縮影。
在本次成功上市之后,阿里巴巴在未來極有可能成為中石油、中移動、華為等中國企業品牌以外的另一個代表性符號。在當前中國進入新常態的經濟發展背景下,互聯網企業作為新興經濟力量,已成為引領消費、擴大內需、提振經濟的新引擎,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創新與推廣將使得中國互聯網企業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逐步增強,有專家認為,互聯網有能力改變傳統商業中中國企業無力走向世界的局面,中國電子商務企業也將在全球市場上擁有更多的發言權。
馬云此前曾表示,“如果我能成功,80%的人都能成功。”阿里巴巴打造了一個成功的樣板,無論對于中國企業還是創業者來說都是一種刺激和鼓勵,也為中國無數創業者注入信心與希望。在中國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支持以自主創新為主的企業發展、重點支持扶助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背景下,屬于創業者的一個新“中國夢”正在蘇醒,阿里巴巴的成功在未來將得到持續,并有機會更多顯現。
另一方面,為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在國內資本市場發行上市,我國資本市場也在不斷進行一些新變革,以完善創業板市場的規則體系。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此前曾表示,證監會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新企業在境內發行上市,在8月1日舉行的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決定,完善創業板制度,在創業板建立單獨層次,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高新技術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一年后到創業板上市,進一步支持自主創新企業的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