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香港特約撰稿|朱騁婷
意料之外,更是意料之中:O2O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電商客戶或者純粹的電商客戶。
2010年馬云與王健林打賭的新聞歷歷在目,到眼下萬達電商落地,O2O即將成為2014最熱的互聯網關鍵詞之一,兩位大佬的賭約可以說已經變了味兒。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來勢洶洶,馬云和王健林曾經代表的純粹電商(線上)和零售(線下)的邊界變得越發模糊了:我們看到價值鏈在改變,企業媒體化趨向下傳統的商業模式被顛覆。這是整個社會經濟形態中產業無邊界的冰山一角。
時至今日,“O2O是不是偽概念”這個問題已經顯得不那么重要,且筆者也無意探討概念。首先,TMT和大消費是風投們看好并大力投資的領域,幾大巨頭頻頻布局,向所謂的O2O轉變是一種大勢;其次,在筆者看來,O2O的說法只是個名頭,這種轉變如果回歸本質,其實就是新商業模式下價值變現方式的轉變。筆者更在意的,是這種轉型背景下,凸顯的巨大人才缺口。
高速發展的行業缺少的往往不是資金。移動互聯網的噴涌爆發也就是這么兩三年的事,但是投資者的熱情超乎想象。當市場的增長規模和資金來源都不是障礙,人才,特別是中高端的人才就成了競爭的焦點。當然,這也代表著O2O領域被賦予了大量的機遇。
O2O如此火熱,那么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從字面去看,O2O就是要線上線下融合,然而移動互聯網讓這個“線上線下”的分界線越來越不明顯,各種新解讀、新概念又層出不窮,之前有客戶感嘆說O2O太新且發展變化太快,HR自己都很難理清招聘的思路。原本跨界人才就少而分散,加上這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景象,讓很多企業不知所措:挖人難,更難的是企業主對這類人才沒有合適的評估標準,挖的是草還是寶那就比的是眼光和運氣了;員工內部轉型難,更糟糕的是怎么轉型都摸不清拿不準;新的儲備遠水解不了近渴,更要命的是怎樣培養生力軍還沒個章程呢。

在這些問題上有句老掉牙的話,那就是“萬變不離其宗”,新媒體人才應該兼具創造價值的能力和把價值變現的能力。其實這個放到O2O人才上面,也是一樣的道理。媒體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商業組織,而商業的本質是不變的。所以對O2O人才需求較大的崗位,依然集中在產品、技術、社會化營銷等方面——這來自于近幾年以及未來幾年新商業模式下的本質需求。
早前看過一篇題為《社群商業——移動互聯時代的新商業圖景》的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未來商業是“內容+社群+商業”的社群商業。
這個觀點或許還有值得探討的地方,但筆者覺得這種思考的角度,倒是比簡單機械的“線上線下”之說更能幫助我們認識O2O,認識O2O人才的問題。
就目前來講,O2O沖擊最大、人才招募難度也最大的是“2”這一塊。傳統的商業模式被顛覆,自然意味著要有新的模式,所謂的運營,也在經歷著非常迅速的蛻變。很多企業最頭痛的就是怎樣找到又懂商業,又具備互聯網思維,還能熟練應用新的互聯網工具的人才。
如果從社群商業這樣的角度出發,所有的環節都會指向一個核心:用戶。回歸商業的本質,產品和服務當然重要,但運營用戶也非常重要,因為這些基于用戶的連接、交易才是商業變現的關鍵,也是“2”的難點。筆者相信有傳媒專業底子的人,在這一點上還是具備一定優勢的。畢竟現在熱門的注意力經濟、粉絲經濟、社群經濟等,都和經典的傳播理論脫不了關系。不過,需要強調的是,這種優勢能不能真正發揮作用,或者說對求職者而言能不能“變現”,還得看你是不是跟得上媒介變革的趟。所以說,抓住核心想一想,不管是談社會化營銷技能,還是談大數據挖掘和精準營銷能力,或者是談新科技手段的掌握,能去做好這個“2”的人,其實很需要優秀的媒介融合素養。
O2O今年和明年都會是大熱,人才的選拔、爭奪也會是企業O2O布局的重要一環。針對O2O人才,也許還會出現更多的新名詞、新定義,但企業主、HR和求職者們都不需要過多困惑, 還是那句話:萬變不離其宗。如果要換個說法,就借用這句在魏武揮老師寫阿里巴巴的一篇博客里看到的話:變形過10000次,才明白有些事永遠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