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言平
城鎮化進程正在推進,市場也在農村日益興盛,農村沒有理由成為監管的盲區,更沒有理由成為問題食品生產流通的法外之地。
就在公眾將目光聚焦在城市食品安全的當下,中國農村正以驚人的速度,成為問題食品的“卸貨場”,毒害著農村人的舌尖和胃囊。
此前有媒體走訪農村的市場,發現在農村,尤其是比較偏遠的農村,過期食品普遍存在,除翻新再登場之外,部分食品則抹掉生產日期,甚至明目張膽售賣,各種山寨品牌,更是占領著農村食品市場。如此場景,令人堪憂。
作為一個被遺忘的角落,農村食品安全問題,終于在媒體的曝光和輿論的關注下浮現,不再是監管和監督的盲區。
最近,食藥監總局要求,各地要清除一批違法生產經營企業,取締一批“黑工廠”、“黑窩點”,著力整治一批面向農村的食品批發市場,嚴懲一批食品違法犯罪分子,進一步整治和規范農村食品市場經營秩序,并加大有獎舉報推進力度,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引導和鼓勵農村消費者關注和參與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某種意義上,農村食品安全問題,是城鎮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市場的活力也隨之被激活。市場的城鄉隔閡被逐漸打破,農民消費群體對市場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只是,在市場的監管上,似乎并未跟上這種節奏。
農村市場成為問題食品的“卸貨場”,也成為各種“黑工廠”的寄生地,本質上,還是因為監管的觸手,尚未延伸到農村的市場土壤之上。這,正是問題食品流向農村的現實基礎。
基于這種現狀,集中整治固然重要,但要避免農村食品安全的繼續失陷,關鍵還是要實現常態監管,實時地保障數億中國農民“舌尖上的安全”。
之前,監管的失明,已經讓大量問題食品進入了農民的胃囊,如今,問題得到呈現,相關部門就應該徹底堵上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的漏洞,讓問題食品徹底失去可趁之機。
當然,除了加強監管的力度之外,提升農村消費人群對商品的選擇甄別能力也很重要。
向農村消費者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強化食品安全理念,以及針對食品安全問題的依法維權意識,補上消費安全意識的這塊短板,對于問題食品肆虐,也有很強的抑制作用。
此外,對于問題食品源頭、流通渠道的監控和監管,也應該納入常態的職責范圍。應該看到,生長在農村土壤上的“黑工廠”、“黑作坊”,禍害的不僅僅是農村市場,也可能流向城市的餐桌。問題食品流毒,意味著民眾的健康,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將受此戕害。
食品安全問題的魅影在農村頻現,顧及并切實保障農民的舌尖安全,應該作為嚴肅的公共議題得到重視。城鎮化進程正在推進,市場也在農村日益興盛,農村沒有理由成為監管的盲區,更沒有理由讓農村淪陷成滋長問題食品生產流通的法外之地。當務之急,要強力掃除農村消費市場的食品問題隱憂,而從長期來看,常態的監管機制,還有待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