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百姓聲音
小學教師馬邱娥:如果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面推開,將會滿足老百姓在家門口看病的需求,那么肯定會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退休干部劉武軍:醫改的最大成效,一方面是人人基本上享受到了醫保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是醫改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醫患矛盾,這對社會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接下來希望政府的步子再邁得大一點,百姓的實惠再多一點。
改革路徑
2013年2月21日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的意見》,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
2013年7月25日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共提出26項工作任務,涉及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等四個方面。
2013年8月6日
國務院醫改辦啟動第一批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自評估工作。
2013年8月30日
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我國農村醫療保障重點將向大病轉移。
2014年2月8日
國務院醫改辦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通知,要求尚未開展試點的省份,要在2014年6月底前啟動試點工作。
2月10日,國家衛計委在北京市組織召開自其組建以來的第一次全國衛生計生工作會議。據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姚宏文介紹,2014年的工作重點仍然是公立醫院改革。另據消息人士透露,今年公立醫院改革的重點是縣級公立醫院改革。
消息一出,業內普遍的共識是,公立醫院改革、落實政府責任,是醫改啟動十年來最難啃的硬骨頭。而擔負了全國近9億人醫療服務的縣級公立醫院,將成為劈開這塊硬骨頭的切入點。
自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農合參保人數分別為2.65億、2.71億、8.05億,總數超過13億人。無論從制度覆蓋還是人口覆蓋來說,“全民醫保”已基本實現。
數字的增長值得驕傲,然而醫改不能止步于此。在基層醫改方面,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然存在。
“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是十八大提出的要求,也體現出了中央對基層醫改政策的“呵護”,同時也為基層醫改指明了方向。
有了這一方向,江蘇、山東等省市基本實現了為每個鄉鎮衛生院培養1名全科醫生的目標;河北等省份實施了大學生村醫計劃,為一些地區免費定向培養村醫;四川、山西、湖南等省份從編制入手,“縣招鄉用”、“鄉招村用”。
2013年8月,據國家衛計委體制改革司司長梁萬年介紹,第二批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即將開始,力爭2015年全國公立醫院改革全面鋪開,使醫改的攻堅之行更加堅定,“破冰”之路更加寬廣。
另外,“強基層”相關舉措正推動各級政府落實投入基層醫改。一些基層醫療機構通過實施結果與獎補掛鉤的方式,實現多勞多得、公平競爭的管理模式,不僅縣醫院、鄉衛生院面貌一新,醫務工作者的積極性也得到了保護。
不僅如此,2013年,我國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農合的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280元,新農合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約為75%,城鎮居民基本醫保為70%。在實現廣覆蓋的同時,大病保障制度開始構建,醫療救助制度不斷發展,為百姓健康再添“定心丸”。
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加快公立醫院改革,落實政府責任。
目前,全國已有19個省份出臺了基層醫改方案,全國700多個縣級醫院取消了藥品加價,破除了“以藥補醫”機制,而這僅僅是縣級醫院改革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