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百姓聲音
《民生周刊》讀者周興文:反腐敗需要多元化監督約束體系,要拓展老百姓監督政府的手段,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在反腐敗中的積極作用。
律師劉英杰:中央應進一步研究論證以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統領的法規制度體系,采取先易后難的方法,加強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和反腐敗國家立法。
改革路徑
2012年12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八項規定”。
2013年1月
第十八屆中紀委二次全會召開,提出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制訂《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年工作規劃》并抓好落實。
2013年5月
中央2013年第一輪巡視工作啟動。
2013年6月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召開,嚴查“四風”。
2013年10月
中紀委等印發《領導干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材料匯總綜合辦法》,規范干部報告個人事項匯總工作。
2014年1月
第十八屆中紀委三次全體會議召開,強調全黨要更加清醒地認識反腐敗斗爭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對形勢的判斷和任務部署上來。
馬年春節剛過,中紀委的“馬上反腐”便讓兩名御馬背上的省部級官員“馬上下馬”。2月18日晚,中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消息,稱海南省副省長冀文林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組織調查。12小時后,中紀委再發力,陜西省政協副主席祝作利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立案調查。
消息甫一公布,無論是坊間輿論還是業內普遍共識,均期待馬年還會有更多的“老虎”被伏,亦猜想中紀委不排除對“打虎”行動進一步升級的可能性。
事實上,鑒于當下腐敗仍然多發的嚴峻態勢,十八大后的反腐敗形成了一場較以前更為猛烈的風暴。由中紀委擔綱的反腐先鋒,頻頻重拳出擊,至今已掃落22名省部級官員。
細心梳理這些官員的履歷不難發現,其涉及體量巨大的基礎行業領域、執掌國家和人民“刀把子”的政法系統以及坐擁一方的地方大員等。其影響所及,自然也少不了政商勾結、利益輸送之下的商人群體。
實際上,政治清明是十八大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全國人民共同的政治愿望,黨中央對于腐敗現狀的判斷已經很清楚:“滋生腐敗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敗形勢依然嚴峻復雜?!?/p>
對于這一判斷,十八大后,新一屆黨中央時時處處將其彰顯在理論聯系實際的行動中:從“打鐵還須自身硬”到制定八項規定,再到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加大懲治腐敗力度……一年多來,不僅讓眾高官連同他們手中的權力一道被關進了籠子里,而且讓甚囂塵上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得到了遏制。
從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到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實現著從權力反腐向制度反腐的轉變。
眾多學者認為,全面改革和反腐敗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最為顯著的兩個施政特色,而反腐敗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利器,是客觀形勢使然。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制度”一詞被放在了突出位置,指出“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并明確了制度建設的方向,即“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反腐敗牽一發而動全身,中紀委“打虎”行動的每一個指向,均決定此輪反腐風暴的走勢。輿論普遍寄希望于此輪“打虎”的勝果,是為了以后不再出現類似的“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