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百姓聲音
北京某高校職工高紅:毒怕了,現在我想的不是什么東西好吃,而是什么東西吃著安全。
飯店食品配送員劉軍:食物上了餐桌再查已經沒用了,但我們也不能帶儀器去采購啊,安全問題能從源頭上抓嗎?
改革路徑
2012年11月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改革和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
2013年3月
大部制改革,食藥總局組建。
2013年4月18日
《國務院關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頒布。
2013年7月3日
《食品安全法》啟動修訂。
2013年7月17日
食藥總局部署藥品“兩打兩建”專項行動。
2013年11月15日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食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保障食品藥品安全。
2013年12月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形成覆蓋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更為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即將滿“周歲”。自2013年3月22日正式亮相至今,這個部門的動向始終是公眾視野中的焦點。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包括整合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食品安全監管職責,組建國家食藥總局。
在這一輪大部制改革中,國家食藥總局的步伐邁得很快。新一屆政府成立后,第一個通過的機構方案是食藥總局的“三定方案”(定機構、定職能、定編制),第一個通過的文件是《國務院關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管體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食品安全的分段監管體制一直飽受詬病。國家食藥總局的組建,意味著食品安全監管“九龍治水”局面的終結。而實施了四年的《食品安全法》迎來首次修訂,從法律上為新的監管體系保駕護航。
2013年10月29日,《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修訂稿加大了對危害食品安全行為的懲罰范圍與力度,強化企業、地方政府責任,完善社會共治等都是修法的重要內容。
食品藥品“黑名單”制也將建立。同年12月12日,《食品藥品安全“黑名單”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公布,嚴重違反食品藥品管理相關法律的生產經營者及責任人員等有關信息,將通過政務網站公布。
上文所述《指導意見》制定了地方食藥機構改革的時間表,“省、市、縣三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構改革工作,原則上分別于2013年上半年、9月底和年底前完成。”
而據《民生周刊》記者統計,全國除港澳臺外的31個省級行政區中,于2013年上半年推行食藥機構改革并公布“三定方案”的只有甘肅、河北、山西。截至2014年2月20日,天津、西藏、寧夏仍未公布省級食藥部門的三定方案。
出于經費、設備、編制、人員等問題,一些地方的改革陷入困境。“留在質監局(工商局)還是去新的食藥局?”成為很多基層工作人員糾結的問題。
食藥部門被人形容是“頂著雷干活”。近年,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層出不迭,公眾的神經變得越來越敏感。2013年的毒生姜、鎘大米、假羊肉、中藥飲片染色事件都曾掀起全國性風波。
如何快速走出過渡期,防住這些“毒”與“假”,將是改革中的食藥部門面臨的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