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鵬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接受好的教育。但是在現有教育體制下,教育環境仍然存在相對的不均衡狀況,很多情況并不是他們所能左右的,有時會顯得有心無力、會覺得無可奈何。一些想達成所愿的家庭,為了孩子的教育,往往要付出相當艱辛的努力。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專門對此做了要求:“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縮小區域差距。”
這對于宏文和王堅這樣的家長來說,是個重大利好消息。
家長于宏文的困惑
于宏文是一個七歲孩子的父親,他現在正面臨一個問題:是把孩子帶在身邊接受教育,還是送他回老家讓他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于宏文對這個問題很糾結,從去年孩子放寒假開始,他就在咨詢一些在他看來比他有知識的人。于宏文現在住在北京朝陽區麥子店街,他在京生活了很多年,有相對固定的收入,但家里人都沒有北京戶口,如果按現有政策繼續下去,孩子以后參加高考是個問題。
于宏文的情況很普遍。根據2013年北京市統計局的統計數據,北京的常住外來人口有800多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近40%。這些外來人口的孩子今后都可能會參加高考,他們都會面臨和于宏文一樣的問題。于宏文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平常會向周圍一些朋友尋求幫助,但大家給他的答復并不盡然相同,這也令他難以決擇。
有朋友說,孩子還是帶在身邊兒好,自己管自己教有利于他的成長,一旦放到老家,孩子就處于放任狀態,完全失去了控制,老人們一是教育理念不同,另外他們的精力也顧不過來。另一種說法是認為,孩子現在在北京讀書,但長大了還是要回老家去高考,兩邊的教育環境不一樣,孩子能不能適應?
除北京之外,中國很多城市都有類似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范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王東林教授近日對《民生周刊》記者表示,教育環境不對等、基礎教育布局不合理都是因為教育資源不均衡造成的。
王東林指出,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一是辦學條件,其二是教師資源,而在現實的條件下,不均衡是一定會有的現象。像于宏文這樣的家長,在大城市打拼,面對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他們的孩子的教育問題,而他們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并不能做到與城里人均等。
于宏文的選擇在于是讓孩子在哪里接受教育、以及實施教育的相關技術性問題。而另有一些家長并不一定具有這種見識,他們甚至已經不認為教育能改變孩子的命運,他們的說法是:讀了那么多書,出來也找不到工作,還不如早點開始賺錢。
于宏文一起做生意的老鄉王堅(化名)就持這種態度,他的孩子從去年初中畢業就沒再回到學校,王堅持有教育無用論的觀點。造成王堅的態度和于宏文的困擾的原因是什么?說到底,是教育是否均衡的問題。
教育結構的不均衡
九年義務教育普及以來,中國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教育事業的進步也是一年比一年顯著。農村的教育也加大了投入,全國財政安排了近5000億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資金,作為對農村教育的加大投入;一億多農村孩子受惠于教育政策,學雜費和教科書費用的免除為他們的家庭減輕了不少負擔。來自有關方面的統計消息,中西部地區有1228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獲得補助。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的教育事業年年在進步。但即便如此,我們仍然能看到,教育事業仍有不均衡的現象,這種不均衡將嚴重影響我國教育事業的整體水平。
于宏文的遇到的問題屬于教育不均衡中的一種,即城市和農村的教育不對等,他主要擔心的就是老家的教育不如北京先進,那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設施等各方面都和北京沒法比。
于宏文的擔憂不無道理,因為農村教育在設施、師資以及各方面引起的原因,農村孩子上大學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來自北大教育學院的數據統計,1978—1998年二十年間,北大的學生每三個里面有一個來自農村,但是2000年以后,上北大的學生,農村的孩子只占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十個里面只有一個是從農村考上來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程天權也表示,大學里純粹農民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少,這并不是一個好現象。
于宏文的老家在四川宜賓,是中國著名的酒鄉,生產五糧液的地方,即使在這樣一個相對于中西部來說經濟還不錯的地方,教育水平也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差甚遠,和東部沿海城市也存在不小差距。有一份2006年上海市教育部直屬普通高校在上海的招生比例顯示,這些高校在上海的招生比例占了45%以上,另外30個省份平分剩下的一半。這能說明,東西部之間還是存在著相當大的教育不均衡。
于宏文的老鄉王堅擔心的則是另一種不均衡,即教育結構內部的不均衡。王堅擔心兒子在學校里學不出什么東西,“除了會看書,別的什么都不會干。”
王堅的懷疑正是目前中國教育存在的一個嚴重弊端,就是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和經濟的發展不匹配,社會上需要的技能在學校里學不到,“出來之后等于零,還是要重新學手藝”,王堅說。
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很快,而職業教育確實比較滯后,有研究指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頒布《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始,中國的教育一直以效率為指標,依靠市場投入和市場運作提高教育整體水平,但整個教育結構卻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需要調整結構,進行資源的均衡化。
愿孩子有一個公平的機會
于宏文還沒有對孩子的上學問題作出選擇,他的小孩目前在北京和一所小學上學,“但最終上哪里,還沒做好選擇。”他說,如果國家能夠合理分配教育資源,讓老家的教育質量也跟得上去,那么他還是希望孩子能回去上學。“教育是一步很大的棋,希望在這一屆政府情況有所改變,把家鄉的教育也弄起來。”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他們認為,孩子如果沒有享受公平教育的機會,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來講,他們就失去了競爭的機會。
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提出,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目的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有獲得均等教育的機會,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成才的機會。于宏文和王堅無暇關注這樣的宏觀政策。但是他們知道,對于孩子,教育一直是眾多家長聊得最多,也是大家伙兒最關心的問題。
他們希望“異地高考”問題,還有擇校費、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難等問題都能得到關注,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實施解決,這是他們2014年的愿望。
資料鏈接(2013年度十大教育輿情事件)
高考英語改革
海南萬寧小學校長帶6名學生開房事件
上海“毒校服”事件
湖北鐘祥高考作弊事件
教育部《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
父親反對女兒上大學事件
人大招生就業處處長蔡榮生被查事件
復旦大學研究生投毒毒殺室友事件
河南學生打砸學校事件
湖北教育廳購買盜版新華字典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