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鳩昌王啟華
面部巨大尋常狼瘡1例
高鳩昌1王啟華2
臨床資料 患者男,57歲,農民。面部左側皮膚增生物20年。20年前,患者左面頰中部出現豆粒大結節,無異常感覺,未治療。后結節逐漸增大,蔓延至左側耳垂至左頸部。皮損無明顯疼痛,偶有輕微瘙癢,嚴重影響美觀才就診。發病以來,無發熱等全身不適,飲食活動正常。
體格檢查:系統檢查無異常。皮膚科檢查:左側面部、左耳廓下部至左頸部的大片區域均見大小不等的紅色結節,結節大部分融合成斑塊狀,皮損中央較薄,邊緣呈現不規則的浸潤狀腫塊或者隆起,表面有少量鱗屑,無明顯潰瘍或者滲出(圖1)。
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正常;血沉4 mm/h;肝腎功能正常;結核菌素試驗(PPD)強陽性;胸片未見異常。
組織病理示:表皮不規則增生,真皮見大量淋巴細胞、上皮樣細胞浸潤組成的結核樣結節,結節內可見較多朗格漢斯巨細胞(圖2a、b)。
診斷:尋常狼瘡。

圖1 左側面部、左耳廓下部至左頸部見大小不等紅色結節,融合成斑塊狀,邊緣呈不規則浸潤狀腫塊或者隆起,表面有少量鱗屑,無潰瘍圖2 a、b:真皮見大量淋巴細胞、上皮樣細胞浸潤組成的結核樣結節,結節內可見朗格漢斯巨細胞(HE,×40;× 200)

圖3 抗結核治療5個月后,皮損處遺留少量瘢痕和色素沉著
治療:病理確診后,即轉至臨沂市胸科醫院進行抗癆治療(異煙肼300 mg日1次,利福平450 mg日1次),5個月后復查,療效滿意(圖3),目前基本痊愈,皮損處遺留少量瘢痕和色素沉著。
討論 尋常狼瘡好發于面部、頸部、臀部和四肢,基本損害為紅斑或結節,有時形成潰瘍,易與結節病、盤狀紅斑狼瘡、瘤型麻風、深部真菌病等紅斑結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混淆,如不及時診治,可以遷延數十年。1皮膚結核比較少見,臨床醫生對該病警惕性不高,極易誤診誤治。2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80-382.
2卞維琴,汪新義,周桂芝.誤診48年尋常狼瘡1例.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4,20(3):303.
(收稿:2013-09-30 修回:2013-11-05)
1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醫院,山東臨沂,276023
2臨沂市皮膚病醫院,27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