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波
(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重慶400014)
創新綠色建筑工作機制促進城鄉建設科學發展
——關于推動綠色建筑跨越發展的創新與實踐
Innovating Working Mechanism on Green Building,Promo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Rural and Urban Construction
吳 波
(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重慶400014)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日益凸顯。黨的十八大站在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作出了“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大決策,提出了“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健全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使用制度”的工作要求。貫徹黨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精神,落實到城鄉建設領域就是以發展“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為核心的綠色建筑為抓手,引導城鄉建設模式和建筑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城鎮化進程的低碳、生態、綠色轉型,全面提升城鎮人居環境品質,促進城鄉建設走上綠色、循環、低碳的科學發展軌道。
重慶自2004年開始,積極推進綠色建筑建設和發展,先后發布實施了重慶市《綠色生態小區建設技術規程》和重慶市《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深入開展了綠色建筑的技術路線研究、標準編制、產業培育和評價管理等工作。目前已建立了涵蓋綠色建筑設計、施工、檢測、評價等全壽命周期的綠色建筑基礎標準體系,健全了綠色建筑評價管理制度,取得開展國家一、二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資格,推動悅來生態城創建國家首批綠色生態城區,并自2008年4月國家開始實施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制度以來,組織實施了32項453萬m2的綠色建筑,綠色建筑技術、管理體系建設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特別是重慶自2005年10月開始全面執行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以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重慶市建筑節能條例》為保障,通過建立并實施新建建筑節能的全過程閉合監管體系,建筑節能工作高效推進,重慶城鎮新建建筑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的比例已由2007年的31%提高到目前的98%以上,為重慶創新推動綠色建筑全面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但對照城鄉建設領域節能減排將從推動建筑節能向全面發展綠色建筑跨越的工作要求,重慶綠色建筑發展主要面臨兩個方面的挑戰。
從落實國家綠色建筑發展戰略看。2012年來,國家站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高度,發布了《綠色建筑行動方案》、《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在嚴格要求執行建筑節能標準的基礎上,對包括重慶在內全國所有省市提出了“到2015年,城鎮新建建筑中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比例超過20%”的目標。而重慶目前正在組織實施的綠色建筑占每年新建建筑總量的比例不到10%,且僅局限于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因地制宜地發展綠色建筑的任務十分艱巨。

圖1 國家綠色建筑評價分布情況(截至2013年底)

圖2 重慶綠色建筑評價分布情況(截至2013年底)
從提高綠色建筑的實施效果看。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分為“設計標識”和“運營標識”;重慶地方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在國家“設計標識”和“運營標識”的基礎上,增加了“竣工標識”。但從綠色建筑發展的現狀看,大部分綠色建筑還停留在設計標識階段(見圖1、圖2),在施工和運行環節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衰減,導致部分項目“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的技術要求僅僅落實在圖紙上,而未真正體現到建筑建造和使用的全過程中,綠色建筑實施質量有待提高。
分析重慶推動綠色建筑發展中面臨的任務和挑戰,究其原因是由于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有一定增量成本。2014年以前,國家和重慶推動綠色建筑均以鼓勵性的自愿評價標識為主,缺少對建設單位的制度約束,而建設單位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缺少發展綠色建筑的積極性,自愿實施綠色建筑的項目數量較少。同時,在目前我國社會誠信相對缺失的情況下,部分項目僅僅把綠色建筑作為提高項目銷售競爭力的噱頭,雖然申報獲得了綠色建筑設計標識,但在進入施工階段后,建設單位隨意變更綠色建筑設計,擅自降低綠色建筑實施標準。因此,自愿申報評價標識的綠色建筑管理模式已不再適應當前國家全面發展綠色建筑,推動城鄉建設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要求,亟待通過對現行綠色建筑管理體系的改革和創新,逐步實施綠色建筑強制政策,加強對綠色建筑實施全過程的監管,確保綠色建筑相關技術要求落到實處。
一是改變現行評價標準體系。目前國家和重慶推動綠色建筑建設和發展的主要技術依據是推薦性工程建設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但《評價標準》明確的是綠色建筑施工圖設計完成并通過施工圖審查后、竣工驗收后和竣工驗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3個環節的達標判定要求,難以有效指導綠色建筑在設計、施工和驗收過程的強制實施。
二是改革現行評價標識管理制度。根據國家和重慶現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程序和要求,綠色建筑評價涉及專家評審、公示、頒發標識和備案等環節,評價過程所需時間較長。在當前評審機構尚未市場化,評審專家相對缺乏的情況下,若采用評價方式,難以適應強制推行綠色建筑的需要。
按照國家《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部署,結合重慶綠色建筑發展實際,我們提出了按照激勵引導和強制推廣相結合、先主城后遠郊、先公共建筑后居住建筑的原則,采用技術標準和行政監管相結合的模式,分區域、分階段強制推行新建建筑執行一星級綠色建筑標準的工作思路,以系統工程方法全面推動綠色建筑發展。
2.1 標準約束
一是結合重慶氣候資源條件、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生活習慣,對照國家和重慶市《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將適宜重慶地區的經濟適用的一星級綠色建筑技術內容作為強制性條文納入現行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施工及質量驗收規程,增加了綠色建筑“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的要求。目前重慶已修訂發布了重慶市《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BJ50-052-2013,正在組織推進《居住建筑節能65%(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施工質量驗收規程》、《居住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施工質量驗收規程》的修訂工作。二是依據相關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設計標準,組織編制了《重慶市建設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技術規定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專篇》、《重慶市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初步設計審查要點》和《重慶市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施工圖設計復核要點》,分別從初步設計階段和施工圖設計階段分建筑、結構、給排水、電氣和暖通5個專業對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的范圍和深度提出了相應要求,明確了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所需的技術文件要求,并為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和施工圖審查機構開展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設計審查提供了依據。三是組織研發了《重慶市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設計分析軟件》作為配套工具供全市免費使用。通過標準強制,使執行相關標準的項目在達到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要求的同時,滿足國家一星級綠色建筑設計標識及重慶市綠色建筑設計標識銀級要求。
2.2 制度規范
把一星級綠色建筑的評價管理納入現行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將綠色建筑相關強制性標準的技術要求作為初步設計建筑節能專項審查、建筑能效測評的重要內容,通過閉合監管措施,保證一星級綠色建筑標準在設計和施工環節的有效落實。
在設計階段。重慶實施了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初步設計專項審查制度和設計質量自審責任制度。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將對執行一星級綠色建筑標準的新建建筑項目開展初步設計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專項審查,對達不到一星級綠色建筑標準的項目不得通過初步設計審批,不得發放施工許可證;對達到一星級綠色建筑標準的項目在通過施工審查備案后發放綠色建筑設計標識。同時,要求設計單位在報相應設計審查前,需經單位內部的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設計質量自審機構自審合格;對經自審合格后的項目,仍存在設計質量差等問題的設計單位實施定期通報。保證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強制性標準在設計環節的嚴格執行。
在施工階段。重慶強化了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重大設計變更管理,切實落實建筑節能材料使用質量的動態監管制度,建立了建筑節能材料和產品使用誠信行為檔案,進一步規范建筑節能材料和產品的使用行為,保障建筑節能工程質量。
在竣工驗收階段。重慶在全國唯一創新建立了強制性的建筑能效(綠色建筑)測評與標識制度。在執行一星級綠色建筑標準的新建建筑項目竣工驗收前,將由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實施強制性的建筑能效與綠色建筑測評,對新建建筑在初步設計、施工圖審查、施工等環節貫徹落實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標準的質量進行最后的評價和檢驗。對建筑能效與綠色建筑測評不合格的項目,不得組織竣工驗收,不得交付使用;對經測評達到一星級綠色建筑標準的項目,在頒發建筑能效標識的同時,按有關程序和規定頒發重慶市銀級綠色建筑竣工標識(對應國家一星級綠色建筑)。這不僅加強了對建設各方主體的制度約束,為保障新建建筑嚴格執行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標準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為消費者正確識別和選擇節能與綠色建筑提供了權威公正的信息,有利于引導形成綠色建筑的消費需求。
2.3 工程實踐
重慶已自2013年12月1日起重慶主城中心區2737km2和兩江新區范圍內報初步設計審批的公共建筑及若因設計變更等原因在2013年12月1日之后重新報初步設計審批的項目執行《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設計標準》的全部規定,除達到節能50%標準要求外,應至少達到國家一星級綠色建筑設計標識及重慶市綠色建筑設計標識銀級要求。截至2014年3月,重慶已通過強制綠色建筑發展政策,組織實施了130余萬m2的綠色建筑,為逐步提高新建城鎮建筑強制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的比率,完成國家明確的綠色建筑發展工作目標奠定了基礎。
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減少建筑對土地、能源、材料的消耗,提高城鄉發展質量和效益,是踐行生態文明,走以“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為特征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時代選擇。我們將不斷總結重慶推動綠色建筑工作經驗,著力解決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實現從節能建筑到綠色建筑的跨越。
擴大執行范圍。總結新建公共建筑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的經驗,開展居住建筑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的技術準備工作,進一步研究改進和完善將一星級綠色建筑評價管理納入現行建筑節能監管體系的相關工作。按照重慶五大功能區發展戰略的定位,逐步將強制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的范圍向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的新建居住建筑和城市發展新區的新建公共建筑拓展,提高新建建筑綠色化水平。
完善技術支撐。結合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資源稟賦、氣候條件和建筑特點,進一步完善貫穿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基礎標準體系和專項應用技術體系,探索經濟適用安全的綠色建筑技術路線,充分體現綠色建筑技術體系的適宜性和經濟性。
培育地方產業。加大科技創新和投入,開展綠色建筑技術研發與集成示范,研究建立綠色建材認證制度,強化綠色建材與建筑節能材料的市場監管,推動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產業走成品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道路。
提高實施能力。不斷加強建筑規劃、設計、施工、評價、運行等人員的培訓,逐步將綠色建筑知識作為相關專業工程師繼續教育培訓、執業資格考試的重要內容;鼓勵高等院校開設綠色建筑相關課程,加強相關學科建設,提高綠色建筑實施能力。
責任編輯:孫蘇,李紅
2014-05-09
吳波(1963-),男,重慶人,研究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總工程師、黨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