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人才培養的新思路

文章提出了檔案人才培養的新思路是培育一個服務社會發展的檔案科學研究基地、打造一個服務社會發展的檔案人才培養中心、構建一個服務社會發展的檔案干部培訓平臺。
檔案人才;培養
落實檔案強國戰略,實施檔案強市建設,推進檔案事業科學發展,要堅持科教興檔、人才強檔,加強檔案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培養一批愛崗敬業、奮發向上、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知識的高素質復合型檔案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第一戰場,開辦檔案學教育的高等院校必須緊緊圍繞提高檔案專業教育質量,服務社會發展需要的主題,發揮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中的核心、引領作用,創新檔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并形成特色鮮明,服務社會發展能力突出的檔案人才培養之路。就是要積極培育一個像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研究中心這樣的服務社會發展的檔案科學研究基地;打造一個像檔案實務教學實驗中心這樣的服務社會發展的檔案人才培養中心;構建一個像檔案繼續教育學院這樣的服務社會發展的檔案干部培訓平臺。
“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研究中心”是高校專門設立的研究檔案信息資源,為社會發展服務的科研基地,主要開展各類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與編研。
(一)搭建高水平的協同創新平臺
學校應當選擇檔案價值突出,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實務部門合作,或者學校將研究機構直接建立在實務部門,或者邀請實務部門將研究機構建在學校內,建立產、學、研社會科學研究的協同創新機制。如:與城市社區合作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研究基地,以記錄有關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統化檔案文件為載體,通過數據分析、比較研究,了解各社區居民普遍的健康狀況和疾病構成情況,掌握各社區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問題和衛生問題的流行病學特征,為篩選高危人群,開展疾病管理,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奠定評估基礎。進而保證社區能順利開展各項衛生保健工作,滿足社區居民的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生育指導等“六位一體”的衛生服務需求,更好地為城鄉居民提供連續、綜合、適宜、經濟、有效的基層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又如:西部高校可以針對烏江流域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檔案的研究是空白的現狀,與各地市、區縣檔案局、檔案學會聯合成立烏江流域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檔案研究中心,從本校擅長的學科專業出發,如:法制、商業、航運交通、教育等角度來開展相關研究,重點覆蓋抗戰時期烏江中下游的各級組織機構、工礦企業、學校等為支援抗戰而形成的檔案;中國共產黨各級組織開展國共合作、倡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抗日活動形成的與烏江流域有關的檔案;各民主黨派形成的與烏江流域有關的檔案;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戰場統帥部形成的與烏江流域有關的檔案和其他國家、地區形成的涉及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的與烏江流域有關的檔案。構建檔案信息資源研究協同創新平臺,可以創新檔案學研究的模式與機制,實現理論研究與社會實際需要的高度融合,完成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從而賦予檔案學理論研究無窮的生命力和全新的社會價值。
(二)創新科研組織模式
高校檔案學教育要改變過去以教學組織兼科研的組織形式和以學者個體為核心的研究方式,集中優勢科研資源,實行多學科交叉融合,校內外共同參與,設立專門研究檔案信息資源服務社會發展問題的科研基地,轉變傳統的科研組織形式,進而推動研究模式與方式的轉變,即從教師個體研究為主向團隊研究為主的轉變;在研究領域和內容上,從教師的個人興趣為取舍的研究向組織與規劃為主的轉變;從注重純理論研究向以問題為導向的關注現實的應用對策性研究轉變。這些轉變,也將帶來“兩個促進”:一是促進檔案學針對重點研究領域、重大社會問題、前沿性與超前性的研究;二是促進高顯示度優秀成果不斷產生,使“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研究中心”這一新形式的社會科研組織機構,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決策“智”和“思想庫”。
“檔案實務教學實驗中心”是高校創新檔案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生進行檔案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基地。為此,要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致力于培養具有“基礎理論知識扎實”、“創新實踐能力強”、“職業道德高尚”、“適應并能滿足社會協調發展需要”四大特征的檔案人才。
(一)更新質量觀念,構建綜合實踐教學體系,確立集國家、社會和個人需要于一體的檔案人才培養“三維質量觀”
檔案專業人才教育要圍繞檔案工作實踐能力訓練,構建包括“課內實踐教學平臺”、“實務信息拓展平臺”、“課外實務指導平臺”、“社會實踐訓練平臺”和“實踐理性強化平臺”為支撐的綜合實踐教學體系,以促進校地資源互惠、實務資源再生和校內資源共享,為培養具備較強職業能力的高素質檔案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構建適應社會發展的開放性檔案人才培養共同體
在“學習能力比專業知識更重要,思維方法比專業技能更重要,職業道德比執業能力更重要”人才培養理念的指引下,高校要積極整合各實務部門和社會教育資源,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措施,如廣泛引入實務部門的檔案專家(比如重慶市檔案局公布的首批“555檔案人才”入選人員名單中的5名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檔案專家,50名在市內具有較高學術造詣的檔案拔尖人才等)參與學校檔案人才培養的目標分析、方案設計、過程指導與效果評價;聘請精通檔案學理論且具有豐富檔案管理實踐經驗的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傳授實務課程,直接將檔案職業修養、檔案職業能力、檔案道德信仰融于校內培養過程中,納入學校教學主體范疇;將社會實踐訓練平臺延伸到實務部門的檔案工作一線,革新
實習實訓模式,建立集“教學、科研、培訓、實踐”為一體的實訓基地,全方位、立體式構建適應社會發展的開放性檔案人才培養共同體。開放性檔案人才培養共同體的構建將實現人才培養的每一環節都以用人單位與社會的人才需求為轉移,是高校檔案人才培養突破有形范疇的局限,破解當前社會對人才質量日益增長的需求與高層次人才培養“假性過剩”的結構性矛盾,改革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提高高校服務社會發展能力的積極探索。
“檔案繼續教育學院”可以是高校與檔案局、檔案協會合作開辦的檔案人員培訓機構。通過建立完善的繼續教育培訓體系,形成規范化的培訓運行機制,以校內外具有深厚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為依托,積極探索教學新模式,實行教師與學員的雙向選擇的學習形式。通過實務教學、典型案例等學習形式,開設檔案工作上崗培訓、檔案編研培訓、檔案信息化培訓等,為檔案從業人員提供繼續教育。
上述檔案人才培養之路涵蓋了像“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研究中心”這樣的科研方向和平臺建設、像“檔案實務教學實驗中心”這樣的人才培養方案與培養模式、像“檔案繼續教育學院”這樣的培訓模式和培訓空間,值得不斷探索發展,為檔案人才培養、檔案事業發展服務。
[1]蘇曉紅.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與利用[J].中國科技縱橫,2012,(9).
[2]況由志理事長在2013年烏江流域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檔案研討會上的講話[EB/OL].http:/ /jda.cq.gov.cn/xwzx/ldjh/39567.htm.
[3]重慶市檔案局.實施“555檔案人才”工程建設高素質檔案人才隊伍[J].中國檔案,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