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燕 吳 儀 劉鵬飛 陳婷婷 艾 超 曾 甜 王憲潁
1.川北醫學院寄生蟲教研室,四川南充637007;2.川北醫學院臨床醫學系,四川南充637007
開放性實驗面部蠕形螨調查的設計與調查結果
朱曉燕1吳 儀2劉鵬飛2陳婷婷2艾 超2曾 甜2王憲潁2
1.川北醫學院寄生蟲教研室,四川南充637007;2.川北醫學院臨床醫學系,四川南充637007
目的以醫學生開放性實驗為基礎,研究面部蠕形螨感染調查實驗方案實施的可行性,調查在校大學生蠕形螨感染情況,分析相關影響因素。方法采用透明膠帶擠壓粘貼法對164名在校大二學生面部4個部位,包括額部、頰部、鼻部、下頜部分別進行蠕形螨檢查,通過鏡檢及蟲體計數鑒別蟲種并判定感染程度,同時對受檢者的皮膚性質、面部病變、個人衛生及生活習慣等進行問卷調查,并采用統計學方法對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在校大學生蠕形螨總感染率為57.3%,感染程度以輕度感染(84%)為主,男生(59.3%)與女生(55.1%)感染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感染蟲種以混合螨為主;蠕形螨在鼻部(76.6%)和額部(52.1%)檢出率最高;油性、混合性皮膚感染率(62.7%)明顯高于中性、干性皮膚(43.5%),兩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面部有病變者(65.2%)與無癥狀者(48.0%)的感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生活及文化用品混用者蠕形螨感染率為62.3%,不常混用生活用品者感染率為42.9%,兩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蠕形螨調查實驗方案設計合理,教學效果好,受到學生好評,此種實驗模式值得進一步開展和借鑒。我校學生面部蠕形螨感染率較高,應加強集體宿舍清潔管理及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蠕形螨感染率。
蠕形螨;感染;調查;開放性實驗
蠕形螨主要寄生于人和哺乳動物的毛囊和皮脂腺或內臟組織中,引起蠕形螨病,影響人的健康和美容。寄生于人體的蠕形螨僅兩種,即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目前螨標本尚無長期保存的方法,教學中標本缺乏,大多院校未開展設立相關實驗,學生聞其名卻不知其形,而蠕形螨相對其他寄生蟲病的發病率較高,易獲取活體標本,更貼近生活,利于調動學習熱情,因此,有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傳統的人體寄生蟲學實驗主要是以觀察寄生蟲及蟲卵的玻片標本為主,對寄生蟲的檢查方法、標本制作等知識缺乏,學習缺乏主動積極性。如何有效改革傳統的形態觀察實驗教學模式,培養并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是關鍵,而開放式實驗,打破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適應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能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科研素質的培養[1],使學生有機會全程參與實驗,學生有了很大的發揮空間,極大地發揮了自主能動性。結合川北醫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的實際情況,以醫學生開放性實驗為基礎,在實驗教學中開展面部蠕形螨感染狀況及相關影響因素的調查,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科研設計,調查蠕形螨的感染率,分析流行傳播因素,掌握蠕形螨標本的制作、蟲種的形態鑒別、感染程度的判定,一方面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及思維能力,加強寄生蟲理論和實踐知識的結合,以點帶面促進學習氛圍形成,調動學習熱情及興趣,另一方面探討該實驗模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為今后開展此類實驗奠定基礎。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校2010級(大二學生)中西醫、臨床醫學系6個小班164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共發出問卷164份,其中,男86人,女78人,年齡21~23歲。1.2方法
1.2.1 方案制定于2013年7月在6個小班篩選18名具有責任心、實驗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成立蠕形螨感染調查科研興趣小組,集中進行蠕形螨相關理論知識及鏡檢技術培訓,課后查閱相關資料,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問卷調查表。問卷內容包括3個方面:基本情況;蠕形螨鏡檢結果;相關影響因素。基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居住宿舍;鏡檢結果包括額部和鼻部、頰部、下頜部的感染情況,感染蟲種及感染程度;相關影響因素包括皮膚性質、皮膚病變、生活及衛生習慣。
1.2.2 檢查方法科研小組成員提前將透明膠紙剪為1.8 cm×5 cm,貼于一潔凈載玻片上,受檢者每人4張,并用標簽標記受檢部位(額部、鼻部、頰部、下頜部)及姓名。采用擠粘法,即將透明膠帶分別橫貼于受檢者鼻翼兩側、額部、下頜部、頰部,然后平壓膠帶4~5次,使膠帶與皮膚緊密接觸,用雙手拇指在膠帶不同部位用力擠壓4~5次,將分泌物擠出粘在膠帶上并貼在玻片上,在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記錄。通過形態學觀察判定蟲種。感染診斷標準的判定:鏡檢出蠕形螨任何一期蟲體或蟲卵均為陽性。感染程度分級:對所有陽性標本進行全片檢查計數,1~5只為輕度感染,6~10只
為中度感染,10只以上為重度感染。
1.2.3 調查方法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分組,讓學生參與調查、取樣、玻片標本制作及鏡檢。同組學生間陽性標本供大家輪流觀察。每班由3名科研小組成員負責收發玻片標本及調查表,并協助教師指導學生鏡檢及填寫調查表。收集所有受檢者標本及調查表后,由科研小組成員再次復查鏡檢結果,檢查調查表,對于結果不一致的標本,由專業教師核實校正。
1.3 統計學方法
軍坡節作為海南地方的傳統節日(因地緣關系,廣東部分地區也舉行),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海南最具民俗特色、最為隆重、最活躍的傳統民間節日,也是海南東北部市縣規模最大的民間祭祀傳統節日。軍坡節主要祭祀的是南北朝時期的南方女英雄冼夫人,當年海南各地紛亂不堪,老百姓流離困苦。冼夫人利用丈夫執掌廣東西南部和海南政權的機會,憑著自己的智慧、勇氣和威信,統一了海南各部,穩定了海南的社會秩序,并派人管理各地,造福四方,使海南百姓逐漸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后世為牢記冼夫人的功績,便將其所派人員到達本地的日期定為本地的軍坡節日期,每年都出資出人裝扮當年出兵時的情景進行紀念。
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錄入和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實施效果
參與調查的每名學生均按規定方法制作好4張玻片標本,通過顯微鏡鏡檢形態,觀察蟲體活動情況,記錄實驗結果,并填寫好相應的問卷調查表,通過學生間交叉鏡檢,鏡下認知率為99.1%,蟲種鑒別認知率為99.3%,蟲體計數正確率為99.5%。在進行2次復查時有6份標本漏檢,5份標本蟲種鑒定不正確,有3份標本感染程度判定錯誤。
2.2 感染狀況及性別分布
164名受檢者中,蠕形螨感染率為57.3%(94/164),其中,男性感染率為59.3%(51/86),女性感染率為55.1%(43/78)。經檢驗,兩者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0.291,P>0.05)。94例蠕形螨感染者中,3種感染類型均存在,其中,單純毛囊螨感染率為30.9%(29/94),單純皮脂螨感染率為33.0%(31/94),混合螨感染率為36.1%(34/94)。男、女生毛囊蠕形螨感染率分別為31.4%(16/51)、30.2%(13/43),二者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06,P>0.05);男、女生皮脂蠕形螨感染率分別為37.2%(19/51)、28.0%(12/43),二者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01,P>0.05);男、女生混合螨感染率分別為31.4%(16/51)、41.8%(18/43),二者之間差異統計學意義(χ2=0.498,P>0.05)。
2.3 面部不同部位感染程度
輕、中、重度感染均存在,但以輕度感染為主,占84%。94例感染者中,在鼻部和額部檢獲蟲體的人數最多,其檢出率分別為76.6%(72/94)、52.1%(49/94)。不同部位感染人數及感染程度構成情況見圖1。
受檢者顏面部單一部位感染占45.7%(43/94),多部位感染占54.3%(51/94)。感染主要分布在鼻部,其次是額部,不同螨在面部具體分布情況見表1。

圖1 面部不同部位蠕形螨感染程度

表1 面部各類蠕形螨感染情況(例次)
2.5 面部皮膚類型、皮膚病變與感染的關系
皮膚性質為干性、中性和油性、混合性的受檢者蠕形螨感染率分別為43.5%(20/46)、62.7%(74/118),經檢驗,兩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5,P<0.05)。面部出現毛囊炎、痤瘡、皮膚潮紅、刺痛感、灼燒感、瘙癢感等其中之一者,即為有面部癥狀,其中,有癥狀者與無癥狀者的感染率分別為65.2%(58/89)、48.0%(36/75),二者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04,P<0.05)。
2.6 生活衛生習慣及居住環境與感染的關系
22個學生居住寢室中均發現感染者,其中有1個寢室感染率為100%,13個寢室感染率>50%。生活習慣的問卷調查包括:洗面方式、是否常換洗枕套或被單(>2次/月)、生活及文化用品是否混合使用、是否常擠壓面部。采用清水、洗面奶或香皂方式洗臉,其陽性率分別為62.5%(40/64)、54.0%(54/100),兩者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52,P>0.05)。常換洗枕套、被褥者感染率為55.1%(59/107),不常換洗枕套被單者感染率為61.4%(35/57),兩者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96,P>0.05)。生活及文化用品混合使用與分開使用的人群感染分別為62.3%(76/122)、42.9%(18/42),兩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25,P<0.05)。常擠壓面部者感染率62.7%(52/83)高于少擠壓面部者[51.9%(42/81)],兩者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954,P>0.05)。
3.1 蠕形螨感染調查實施與效果
實驗項目的選擇與確定除需考慮立項意義及可行性外,還要注意感染率,如果標本陽性率過低,可能使學生觀察機會減少,降低對寄生蟲病認識的興趣,基于這些因素,筆者選擇了蠕形螨的調查研究。因為蠕形螨在人群中普遍易感,檢獲率較高,檢查方法及所需器材較為簡單。國內報道,蠕形螨人群感染率為4.43%~86.6%[2],其檢獲率與檢查者、檢查方法與檢測時間等因素相關[3]。為盡可能減少這些因素造成的差異,本研究以具有一定醫學基礎知識及技能的大二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每個部位擠壓次數及擠壓力度一致,選擇蠕形螨感染率較高的夏季,另外為保證實驗數據可靠,筆者進行了3次檢查,即學生自查后,同小組兩名同學互檢,隨后由科研小組成員核查,最后由專業教師校正,從而能更準確地分析蠕形螨感染情況。
此次實驗調查的開展與實施,在學生中受到好評,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檢查自己或其他同學蠕形螨感染情況,在鏡下觀察蟲體活動情況,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帶動了學習熱情,教學效果好。164名學生,每名同學均成功制作4張玻片標本,通過學生間交叉鏡檢,鏡下認知率為99.1%,蟲種鑒別認知率為99.3%,蟲體計數正確率為99.5%。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牢固地掌握了蠕形螨玻片標本的制作、檢查方法以及蠕形螨蟲種的鑒別、感染程度的判定,另外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寄生蟲病存在我們周圍,并能將寄生蟲學相關理論知識(如形態學與診斷方法)融于實踐,學以致用,鍛煉實際操作能力、知識靈活運用能力及主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習的興趣及動力。另外,通過學生親自調查及分析蠕形螨感染的影響因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注意自身衛生對防治蠕形螨感染的重要性,找到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促進寄生蟲相關知識的運用(如流行與防治),提高學生自我防范意識。此外部分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科研立項、實驗設計、科研實施,初步培養及鍛煉學生科研調查設計的基本技能,為今后進一步科研工作奠定基礎。
3.2 蠕形螨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蠕形螨感染率為57.3%,與國內其他大學報道相比感染率偏高[4-6]。蠕形螨適合生存于高濕、相對高溫環境中,我校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夏季高溫,空氣濕度較大,這或許是導致感染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調查發現,男、女性蠕形螨感染率差異無顯著性,表明人群對蠕形螨普遍易感,無性別差異,其結果與相關報道一致[7-8]。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處于相同的集體生活環境中,接觸和感染螨的概率相似。大多調查顯示,人體感染的主要螨種是毛囊螨[8-12]。而此次調查發現,我校大學生感染蟲種以混合螨為主,其中男性以皮脂螨感染為主,毛囊螨和混合螨感染率相似,女性以混合螨感染為主,毛囊螨次之,皮脂螨感染最低,男、女不同蟲種感染率無顯著差異。這表明蠕形螨的感染存在人群個體差異,可能與各自生活環境相關。
蠕形螨主要分布在皮脂腺發達的面部,94例感染者中大部分為面部多部位混合感染,而問卷調查發現,感染者大多具有擠壓面部習慣,這是否為造成多部位感染原因尚需進一步調查。與羅桂河等[13]調查結果相似,在鼻部、額部蠕形螨感染人數最多,即面部“T”字部位,該部位油脂分泌較旺盛。感染者中,以輕度感染為主,中度次之,重度較少。油性、混合性膚質是蠕形螨易感人群,調查發現皮膚性質為混合性、油性者螨感染率明顯高于干、中性皮膚者,這類人群皮脂腺分泌較多,易堵塞毛孔,使皮脂分泌排出受阻,利于螨蟲生存,因此更應注意面部皮膚清潔。89例面部有癥狀者中,蠕形螨的檢出率高達65.2%,明顯高于面部無癥狀者,提示蠕形螨可能是造成面部疾患的常見原因之一,該結果與其他報道一致[14-15]。因此,對有癥狀的患者應盡早進行蠕形螨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在校學生宿舍感染率為100%,大部分寢室感染率超過50%,進一步證實群居集體生活利于蠕形螨傳播,若處于集體居住環境而自身衛生意識不強就容易造成感染,如通過同學間直接密切接觸或間接通過臉盆、毛巾、被褥枕套、文具用品等傳播[16]。成慧等[17]采用Meta分析證明人體蠕形螨感染與個人衛生習慣有一定的關聯性,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本調查發現生活及文化用品混用是造成感染的重要因素,而常用洗面奶或香皂洗臉及常換洗枕套或被單的人群蠕形螨感染率相對較低,這表明蠕形螨感染與居住寢室環境、個人衛生習慣密切相關。因此,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改善居住環境是減少或防止蠕形螨的傳播與流行的重要措施。
綜上所述,此次以醫學生開放性實驗為基礎,在實驗教學中開展和實施面部蠕形螨調查的實驗方案可行有效,既調查了在校大二學生蠕形螨感染狀況,分析其相關影響因素,為蠕形螨防治奠定基礎,又使學生有機會全程參與實驗,通過自己動腦、動手,充分發揮了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促進理論與實踐知識的密切結合,今后可進一步開展設立此類實驗,以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1]朱寶安,宗自衛,李先佳,等.醫學生物化學開放式實驗教學探索與實踐[J].當代醫學,2013,19(12):160-161.
[2]李雍龍.人體寄生蟲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54.
[3]高隆聲,高文,游紹陽,等.影響蠕形螨檢出率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11,(6):145-146.
[4]趙可,巴點點,楊菁,等.洛陽市大學生面部蠕形螨感染及影響因素研究[J].河南醫學研究,2012,21(4):468-470.
[5]肖萬英,黃漢業,李明偉.廣東海洋大學學生蠕形螨感染的調查與分析[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9,27(3):311-312.
[6]曹永生,游琴秀,王琳,等.唐山市大學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況調查[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9,(3):271-273.
[7]虞春華,趙明.某醫校學生螨蟲感染情況調查[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2,30(3):294.
[8]袁碩,張恒磊,王聃穎,等.在校大學生蠕形螨的感染情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7):459-460.
[9]張妮,張平花,景曉紅,等.在校大學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況調查分析[J].西部醫學,2010,6(10):175-177.
[10]施陽,黃廣偉,范艷萍,等.中學生面部蠕形螨感染調查分析[J].大理學院學報,2012,11(12):90-92.
[11]李忠琴,羅江靈,唐冰梅,等.雅安市高職大學生螨蟲感染情況調查及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91-92.
[12]陳雙雙,王鳳,丁麗麗.在校大學生面部螨蟲感染狀況調查分析[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10,31(2):74-76.
[13]羅桂河,路曉雪.某校中學生蠕形螨感染及相關因素調查[J].亞太傳統醫學,2010,6(10):175-176.
[14]丁培杰.某校大學生蠕形螨感染現狀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0,38(10):1941-1942.
[15]商繼科,許淑珍,姜桂艷,等.1103例健康人群及面部皮膚疾病患者蠕形螨調查分析[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0,(1):13-15.
[16]楊新華,王沛,鄧淑鳳,等.衛生士官學員432名蠕形螨感染調查分析[J].臨床軍醫雜志,2010,38(3):478-479.
[17]成慧,趙亞娥,彭雁.人體蠕形螨感染與個人衛生習慣關系的Meta分析[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08,19(1):54-57.
Design of facial infection with Demodex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open experiment and its investigation results
ZHU Xiaoyan1WU Yi2LIU Pengfei2CHEN Tingting2AI Chao2ZENG Tian2WANG Xianying2
1.Departmant of Parastiology,North of Sichuan Medical College,Sichuan Province,Nanchong637007,China;2.Depart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North of Sichuan Medical College,Sichuan Province,Nanchong637007,China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feasibility of experimental program of facial infection with Demodex based on the medical students open experiment,investigate the infection status of Demodex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analyze relative factors.Methods Facial Demodex infection was detected among 164 sophomore in school by cellophane tape paste method,including the nose,forehead,chin,cheek.The specimen was examined and identified by microscopic examination,infection degree was recorded by counting.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about the skin type and dermatosis,personal hygiene and living habits.All the data were collected,summarized and analyzed.Results The infection rate of Demodex was 57.3%.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59.3%)and female(55.1%)(P>0.05),mild Demodex infection was quite common(84%).Detection rate of Demodex was highest in the nose(76.6%) and forehead(52.1%).Oily and combination skin infection rate(62.7%)was higher than the neutral and dry skin(43.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acial dermatosis groups (65.2%)and asymptomatic groups(48.0%),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People who had habit of mixed using special facecloth and washbasin was 62.3%,the others was 42.9%,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al program of facial infection with Demodex is reasonable and welcomed,which is worthwhile to carry out and learn.Demodex infection is comm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duce Demodex infection rate,such as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dormitory cleaning and personal hygiene habits.
Demodex;Infection;Investigation;Open experiment
R384.4
C
1673-7210(2014)01(a)-0105-04
2013-10-30本文編輯:程銘)
四川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計劃(編號12ZB043);川北醫學院開放性實驗項目(編號1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