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秀
一、案例背景
我校為了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于本學期舉行了大規模的教師基本功競賽,我上了一節語法復習課——If引導的虛擬條件句。
二、案例呈現
在這節英語課上,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教師補充提出、合作學習等環節,學生不僅梳理出了if虛擬條件句的三種情況,而且把省略if用倒裝以及錯綜條件句的形式都總結了出來(對口單招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到了學生展示環節,既有清晰的語法結構又有經典的的例題,還有用特殊符號標出的重點。我心里很高興:掌握的很好,重點呈現的非常完美。到了提問環節,有位學生說:“我聽懂了,例句也會了,但要是離開了筆記本,我做題的時候就會錯,有什么好的記憶方法嗎?就像您介紹的多個形容詞修飾名詞的順序——美麗的大長新愛上了顏國材就很好記的?!?/p>
當這位同學提問結束后,教室里鴉雀無聲,學生沉默了片刻后,教室里頓時沸騰了。我也被這個問題震驚了,在這么多年的教學中,這些語法結構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我認為記住那些規則是理所當然的事,這一點是我教學過程中沒有去深思的。但我表揚了這個敢于在課堂上提問的學生,然后大膽地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癐ts a wonderful question! I think most of you have the same problem, yes or no? Do you have a good way to remember the rules? You can think or discuss with your parters.”然后,我繼續追問;“Who have the good idea? ”“Who can help her?”沒想到,一位同學說了一聲:“從句的時態都向前推了一步。”聲音雖然小,但我聽到了,她的這個發現觸動了我——我的學生太有思想了,他們細心的觀察和思考令我驚嘆不已,我給予了肯定。但此時我“趁熱打鐵”繼續挖掘學生的潛能,問道:“Any more? Could you please develop your ideas further?”同時,我黑板上將她說的內容寫了下來,如此一來可以引導其他學生對這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以求得問題較全面、較透徹的解決。很快,學生開始七嘴八舌的表達著自己的看法。這時,我看到英語課代表舉手,我就讓她來介紹自己的方法。她說道:“從句的時態都是‘向前推一步:與現在事實相反,向前推一步,就用過去時;與過去事實相反,向前推一步,就用過去的過去,即過去完成時;與將來事實相反,幾乎跟‘與現在事實相反一樣。”學生紛紛點頭,表示贊同。我點評道:“You did a wonderfully job!”這時,我看到學生依然很有興趣,就讓他們再討論,有好的記憶方法都拿出來分享一下?!癢hat else? Do you have any more ideas?” 一位學生站起來說:“主句的4個情態動詞would/could/should/might,念快一點,就是我們這里的方言‘無褲去買,那不就是‘沒有褲子要去買嘛。”學生一起大笑起來。天哪!真不知我的學生們哪來這么多的奇思妙想,有些真是我始料不及的,原來語法復習課還可以這樣上!
短暫的一堂課結束了,看著他們臉上的笑容。作為教師的我,感到由衷的欣慰。這是學生的智慧,這是將課堂交給學生后產生的精彩。
三、案例評析
這只是我這節課上的一個小片段,雖然超出了我的預設,但我抓住這一契機,依據學情的變化及時的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探究,讓課堂生成變得十分出彩,也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的廣泛,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的透徹。反思這個教學小片段,我自認為以下方面做的比較好:
1.相信學生,給予學生自信
相信學生。課堂本應是解決學生問題的主陣地,但是通常因為教師總擔心學生學不會,擔心課堂會出錯,因此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合作探究,去發現問題。但是,只要我們相信學生,給他們思考和質疑的空間,學生會給課堂帶來更有價值的資源。在案例中,我相信學生,大膽的把問題拋給學生,通過適當的鼓勵和引導,讓學生自己來解決問題 ,每當新觀點得以碰撞的時候,我又不斷的用“Excellent! Very good! Wonderfully! You did a good job! Any more ?”等及時肯定學生的回答。在這樣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享受被尊重的快樂,更加的自信,更加的敢于在課堂上提問和討論,使課堂成了妙趣橫生的“討論會”。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教師由單向講授變為互助啟發,這不正是我們追求的有效的課堂教學嗎?
2.巧妙引領,促進“生成”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隨時會遇到教師事先無法預測的學生的提問,如果教師簡單的一語而過的話,這樣既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也會影響教師上課的情緒,使得整個課堂氣氛沉悶。 如果教師能把它作為資源加以利用,就能讓課堂教學化險為夷、絕處逢生。譬如,當我的學生提出“語法聽懂了,但是有什么好的記憶方法”的時候,大家都一愣,但是通過巧妙地提問“Who have the good idea? ”“Who can help her?”后,一位學生回答說:“從句的時態都向前推了一步?!?同學們立刻表示贊同,再次的啟發和引領下,如:“Any more? Could you please develop your ideas further?” (What else? Do you have any more ideas? ) 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而且,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問題、自己解決的問題,自然會在腦海里留下更深的印象。于是,課堂的生成便水到渠成(學生扎實的掌握了If 引導的虛擬條件句的用法)。
四、結語
我深深的被這節課上的小片段震撼了。由此我認為,在課堂上如果給學生多一些質疑和深層次思考的機會,許多不曾預設的精彩也會不期而至,引發師生的共同思考,有利于教學相長。結果表明,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更加的廣泛,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入,而且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真的是個良好的開端。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想不被來自學生的問題問的“心虛”,就得不斷的“充電”。我們唯有從容應變,即時引領,才能生成課堂,使課堂煥發生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天目湖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