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生 蔡錦松 丁毅
摘 要:可持續增長是對現實中經濟增長的挑戰,這表明經濟增長受到眾多因素的制約,對某地區增長模型的分析佐證了這一認識。經濟結構升級換代是區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新古典理論通過外生的技術進步來解釋可持續增長;內生增長理論認為,內生的技術進步使資本邊際收益不變,從而投資導致經濟長期增長。兩種理論都認為,技術進步是區域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原動力”。
關鍵詞:經濟增長模型;結構升級換代;新古典理論;內生增長理論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3-0001-04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未注意到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環境的污染與不斷破壞。直到20世紀70年代《增長的極限》[1]的發表,人們才意識到經濟的增長有可能不是無限的,經濟的增長要受到人口、自然資源、資本、技術進步、環境承載量等各種因素的限制。
一、基于模型的分析
(一)模型的求解
二、模型的經濟學意義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如果沒有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該地區基于資源浪費的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是不能實現的[3]。新結構經濟學認為,一個地區的經濟結構內生于它的要素稟賦結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持續的技術創新推動要素稟賦的變化來維持。顯然,該地區要避免“增長陷阱”,需要經濟結構的升級換代,具體路徑應是現階段從資源商品收入中拿出相當的比例用于人力資本投資、社會資本投資,并對技術創新部門的先行者進行補償以促進結構轉型[4]。換言之,把單一的資源消耗型增長轉向以資源、資本、技術進步為內容的結構多樣化經濟增長模式。
三、增長的進一步討論
(一)新古典理論的解釋
(二)內生增長理論的解釋
從內生增長理論中我們可以發現,技術不僅是勞動加強型的,而且也是資本加強型和自然資源加強型的。文中討論的地區經濟要實現可持續增長只有現階段從資源商品中拿出相當大的比例進行高儲蓄,通過高儲蓄達到高資本存量,改變傳統單一的純資源投入型增長,以技術進步逐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生產率和資本生產率,才可滿足從量到質的增長。無論哪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生產要素的投入量都是有限的,唯有依靠“質”的無限性才能保持可持續增長。
(三)兩種理論的比較
二者的區別:(1)資本邊際收益不變是內生增長理論與新古典理論在本質上的區別。(2)新古典理論認為,資本邊際收益遞減使經濟維持穩態增長取決于外生技術的進步;內生增長理論認為,內生的技術創新導致資本邊際收益不變,這使儲蓄和投資引起長期增長。二者的相同點:(1)如果從事具體研究與開發的勞動力的數量占經濟整體勞動力的比例不變,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知識存量按不變比率增長,這與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勞動增進型技術進步在本質上是一樣的。(2)在兩種理論中,生產函數和資本積累方程是相同的。
參考文獻:
[1] Meadows,D.H.,Meadows,D.L.,& Behrens Ⅲ,W.W.(1972).The limits to growth.New York:Universe.
[2] 吳傳生.經濟數學——線性代數(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0-157.
[3] Kuznets,S.(1966).Modern Economic Growth.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
[4] 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4-32.
[5]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89-695.
[6] Edward Denison.(1985).Trends i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1929—1982.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7] [美]多恩布什,費希爾,斯塔茲.宏觀經濟學(第七版)[M].范家驤,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39-64.
摘 要:可持續增長是對現實中經濟增長的挑戰,這表明經濟增長受到眾多因素的制約,對某地區增長模型的分析佐證了這一認識。經濟結構升級換代是區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新古典理論通過外生的技術進步來解釋可持續增長;內生增長理論認為,內生的技術進步使資本邊際收益不變,從而投資導致經濟長期增長。兩種理論都認為,技術進步是區域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原動力”。
關鍵詞:經濟增長模型;結構升級換代;新古典理論;內生增長理論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3-0001-04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未注意到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環境的污染與不斷破壞。直到20世紀70年代《增長的極限》[1]的發表,人們才意識到經濟的增長有可能不是無限的,經濟的增長要受到人口、自然資源、資本、技術進步、環境承載量等各種因素的限制。
一、基于模型的分析
(一)模型的求解
二、模型的經濟學意義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如果沒有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該地區基于資源浪費的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是不能實現的[3]。新結構經濟學認為,一個地區的經濟結構內生于它的要素稟賦結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持續的技術創新推動要素稟賦的變化來維持。顯然,該地區要避免“增長陷阱”,需要經濟結構的升級換代,具體路徑應是現階段從資源商品收入中拿出相當的比例用于人力資本投資、社會資本投資,并對技術創新部門的先行者進行補償以促進結構轉型[4]。換言之,把單一的資源消耗型增長轉向以資源、資本、技術進步為內容的結構多樣化經濟增長模式。
三、增長的進一步討論
(一)新古典理論的解釋
(二)內生增長理論的解釋
從內生增長理論中我們可以發現,技術不僅是勞動加強型的,而且也是資本加強型和自然資源加強型的。文中討論的地區經濟要實現可持續增長只有現階段從資源商品中拿出相當大的比例進行高儲蓄,通過高儲蓄達到高資本存量,改變傳統單一的純資源投入型增長,以技術進步逐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生產率和資本生產率,才可滿足從量到質的增長。無論哪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生產要素的投入量都是有限的,唯有依靠“質”的無限性才能保持可持續增長。
(三)兩種理論的比較
二者的區別:(1)資本邊際收益不變是內生增長理論與新古典理論在本質上的區別。(2)新古典理論認為,資本邊際收益遞減使經濟維持穩態增長取決于外生技術的進步;內生增長理論認為,內生的技術創新導致資本邊際收益不變,這使儲蓄和投資引起長期增長。二者的相同點:(1)如果從事具體研究與開發的勞動力的數量占經濟整體勞動力的比例不變,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知識存量按不變比率增長,這與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勞動增進型技術進步在本質上是一樣的。(2)在兩種理論中,生產函數和資本積累方程是相同的。
參考文獻:
[1] Meadows,D.H.,Meadows,D.L.,& Behrens Ⅲ,W.W.(1972).The limits to growth.New York:Universe.
[2] 吳傳生.經濟數學——線性代數(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0-157.
[3] Kuznets,S.(1966).Modern Economic Growth.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
[4] 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4-32.
[5]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89-695.
[6] Edward Denison.(1985).Trends i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1929—1982.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7] [美]多恩布什,費希爾,斯塔茲.宏觀經濟學(第七版)[M].范家驤,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39-64.
摘 要:可持續增長是對現實中經濟增長的挑戰,這表明經濟增長受到眾多因素的制約,對某地區增長模型的分析佐證了這一認識。經濟結構升級換代是區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新古典理論通過外生的技術進步來解釋可持續增長;內生增長理論認為,內生的技術進步使資本邊際收益不變,從而投資導致經濟長期增長。兩種理論都認為,技術進步是區域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原動力”。
關鍵詞:經濟增長模型;結構升級換代;新古典理論;內生增長理論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3-0001-04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未注意到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環境的污染與不斷破壞。直到20世紀70年代《增長的極限》[1]的發表,人們才意識到經濟的增長有可能不是無限的,經濟的增長要受到人口、自然資源、資本、技術進步、環境承載量等各種因素的限制。
一、基于模型的分析
(一)模型的求解
二、模型的經濟學意義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如果沒有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該地區基于資源浪費的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是不能實現的[3]。新結構經濟學認為,一個地區的經濟結構內生于它的要素稟賦結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持續的技術創新推動要素稟賦的變化來維持。顯然,該地區要避免“增長陷阱”,需要經濟結構的升級換代,具體路徑應是現階段從資源商品收入中拿出相當的比例用于人力資本投資、社會資本投資,并對技術創新部門的先行者進行補償以促進結構轉型[4]。換言之,把單一的資源消耗型增長轉向以資源、資本、技術進步為內容的結構多樣化經濟增長模式。
三、增長的進一步討論
(一)新古典理論的解釋
(二)內生增長理論的解釋
從內生增長理論中我們可以發現,技術不僅是勞動加強型的,而且也是資本加強型和自然資源加強型的。文中討論的地區經濟要實現可持續增長只有現階段從資源商品中拿出相當大的比例進行高儲蓄,通過高儲蓄達到高資本存量,改變傳統單一的純資源投入型增長,以技術進步逐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生產率和資本生產率,才可滿足從量到質的增長。無論哪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生產要素的投入量都是有限的,唯有依靠“質”的無限性才能保持可持續增長。
(三)兩種理論的比較
二者的區別:(1)資本邊際收益不變是內生增長理論與新古典理論在本質上的區別。(2)新古典理論認為,資本邊際收益遞減使經濟維持穩態增長取決于外生技術的進步;內生增長理論認為,內生的技術創新導致資本邊際收益不變,這使儲蓄和投資引起長期增長。二者的相同點:(1)如果從事具體研究與開發的勞動力的數量占經濟整體勞動力的比例不變,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知識存量按不變比率增長,這與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勞動增進型技術進步在本質上是一樣的。(2)在兩種理論中,生產函數和資本積累方程是相同的。
參考文獻:
[1] Meadows,D.H.,Meadows,D.L.,& Behrens Ⅲ,W.W.(1972).The limits to growth.New York:Universe.
[2] 吳傳生.經濟數學——線性代數(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0-157.
[3] Kuznets,S.(1966).Modern Economic Growth.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
[4] 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4-32.
[5]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89-695.
[6] Edward Denison.(1985).Trends i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1929—1982.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7] [美]多恩布什,費希爾,斯塔茲.宏觀經濟學(第七版)[M].范家驤,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3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