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蓓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2)
京劇表演中的做功泛指表演技巧,包括身段、形體動作和表情。做功是在京劇表演前輩對經驗總結的基礎上提煉、加工而成,包括了京劇表演中的身段和表情。京劇表演者要想在京劇表演中出彩,必須要有堅實、熟練的做功。
(一)手的練習。京劇表演者的雙手在表演中的主要是來刻畫人物、表述思想感情的。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曾說過,京劇表演者不僅要學會怎么唱,更要學會怎么運用手,即在表達戲劇角色的感情時運用手的姿勢和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喜怒樂。
1.手指的動作:京劇中的指法動作主要有蘭花指、單指、雙指、劍指等。在京劇的各個行當里面,不同的行當運用的指法都不同。花旦常常使用折腕指法,花臉用張指,老人常用曲指法,文人就常用單指,而武將、武生常用雙指、并指,小生多用半指,青衣用蘭花指等。
2.手掌的動作:京劇中的手掌動作同樣是根據行當的不同要求來選擇運用的,主要有蘭花掌、瓦楞掌、虎爪掌、按掌、端掌等。京劇中男女角色的掌形運用要遵循相同的原則,即手掌的虎口要張大,四指得分開,五指繃緊,掌心要見洼。
3.拳的動作:京劇中拳的動作與造型也是與指法的運用相同,要遵循四指如卷餅,外大里頭空,拇指壓食指,筋骨向外繃的動作要領。主要的動作有佛手拳、提拳、握拳、方拳、翹指拳等等。
(二)眼的功法練習。京劇中的“眼”,是京劇傳神的直接工具。在京劇表演中,常用的眼神有媚眼、怒眼、呆眼、淚眼、轉眼、對眼等。表演者如能在表演中充分運用不同的眼神,就能將角色人物的感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富有傳神姓。
眼的功法注重的是“手要能語,目要能言”,戲劇表演者要領會“眉攢怎樣凝神、眼怎樣聚神、眼皮怎樣睜、眉尾怎樣挑、眼要靈活、活而不散”等技巧。在表演中的運用,必須讓眼珠子能夠上下、左右的轉動,只要眼珠子練活了,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使用眼神時才能眉目傳神、隨心所欲。
(三)身的功法訓練。“身”在京劇做功中指的是表現人物的身段和姿態。我們研究京劇中的“身”主要從頭、肩、背、胯、腰這幾個方面來進行。
頭:京劇做功中,對頭的要求是要中正挺拔、含腭挺頸、神貫于頂。表演者在進行做功訓練之前,首先應該對頭進行訓練。要求是表演者雙手叉腰,頸部帶動頭向前、后、左、右轉動練習。
肩:京劇做功中“肩”的訓練,要按照身段、舞姿中“三要素”來進行,即平、開、松。
背:是人物造型完整性的支柱。在京劇表演過程中,舞臺上表演者的許多動作都是背對著觀眾的,雖然有的表演者在面對觀眾時,背部筆挺講究,但一轉過身就出現了松懈,因此,在訓練中對背部的要求要特別嚴格,不能出現駝背和松背。
胯:京劇表演人物的協調美,主要是通過表演者對胯的合理運用來展現的。一般在訓練中,撕橫叉、豎叉及胯部肌肉收緊都應該嚴格按標準進行。
(四)步的功法練習。步,指舞臺上的各種步法,在京劇表演中,步法的運用是戲劇表演傳神的重中之重。表演者要走好步法,首先要了解人物的基本性別、社會地位、環境、情感。
京劇做功實際是演員在對角色經過體驗和理解后,調動形體有關部位表現出足以反映內心世界的外形特點,也即是組織形式的形體語言。
在老戲《戰太平》中,花云和小王朱文信(朱元璋侄子)在守城中被陳友諒擒獲,花云眼看著刀斧手把自己的小主人押出帳外問斬,心情激動萬分,這似乎是一適合于為花云安排唱的地方,但是我們從舞臺上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刀斧手押朱文信下,靜場片刻,起鼓,廝殺聲,花云揉鎖鏈,甩甩發,走搓步,兩番張望,冷冷無言,直到刀斧手斬訖報來,這才搶過人頭,痛哭失聲。
因此,作為藝術形象的創造者,京劇演員的做功是非常重視技巧的,如果說脫離人物的思想感情,單純的賣弄技巧會造成形式主義。反之,只理想人物感情,而缺少必要的藝術技巧把它表現出來,人物的形象就不會生動,豐滿有光彩,因而也不可能發揮巨大的感染力。
[1]蔡瑞鴻.京劇知識與欣賞[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9.
[2]張逸娟.戲曲旦行身段功[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