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平,胡春榜
(南昌市衛生學校,江西 南昌 330006)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對護理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是順利開展整體護理的重要前提,如何加強護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成為從事護理教育的專家和學者研究的重點。
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已成為用人單位錄用員工的重要標準,也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參數。護生從中學到中職,由“自然人”轉為“社會人”,由“學生”轉為“職業人”,不僅要學會調適身心,更要學會角色轉化,尤其隨著當前護患糾紛日益增多,護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急迫。
護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開口,缺乏溝通平臺不愿開口,缺乏溝通技巧不懂開口,這主要與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相脫節、護生不能學以致用、護生與患者接觸機會較少等有關。臨床帶教教師也反饋,護生在與教師、患者及其家屬交流時缺乏溝通技巧,具體表現在溝通時機把握不當、溝通地點選擇不當、溝通內容拿捏不好以及不能與帶教教師及其他醫護人員有效溝通等。
人際溝通課程應該與護生的學情相結合,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內容相結合,與臨床實踐操作相結合,堅持“夠用、實用”原則,充分做到“貼近護生、貼近崗位、貼近社會”。開設人際溝通課程,從理論上豐富了中職護生的人際溝通知識、技巧,并滲透到其他課程的學習中,充分調動了護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增強了護生的自信心。一是教材內容的遴選要精深。一般來說,任課教師手頭應該至少有6~10本不同版本的教材,要精選教學內容,盡可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根據崗位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要求實現教學內容的優化。二是課時安排要恰當。人際溝通課程授課計劃一般為36課時,按照理論與實踐1∶2的比例安排課時。
有了好的教材,如果沒有適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課堂教學效果勢必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要從強調學習的結果轉向強調學習的過程,從單純的教師教、護生被動學轉向師生共同討論、探究,教師應充分尊重護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扮好“導”的角色,使護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3.2.1 采用角色扮演法 一般來說,角色扮演教學法指的是護生每3~5人為一組,根據教師設定的情景,護生進行角色分配,然后模擬情景進行表演。設置不同的社交情景,對護生溝通能力的各個方面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如對人物心理狀態的洞察力、對環境的辨析能力、解決社交問題的能力等的訓練。采用角色扮演教學方法,有效地調動了護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營造了護生之間互學互助、互相合作的良好氛圍,創造了有利于護生養成良好職業素質的學習環境[1]。比如在講述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章節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教學法。在護生表演后,要求護生思考這樣幾個問題:在與患者的溝通中你運用了哪些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技巧?在溝通過程中,你的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技巧運用是否恰當?你認為在與患者的溝通中還存在哪些障礙?另外,角色扮演法還可運用在考核中。教師設置護理場景,由護生自己分配角色,表演結束后,互換角色表演,最后根據每位護生的表現當場打分。
3.2.2 采用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法是指在教學全過程中,以若干個具體任務為中心,通過完成任務的過程使護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主要特點是任務驅動,注重實踐,教學過程以護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激發護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效果[2]。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護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這樣護生可以互相討論、互相幫助、取長補短,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護生的思維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護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現出了團隊協作的精神,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2.3 采用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展示各種實物標本、模型、掛圖,播放電影、電視、錄像等或進行演示實驗,使護生通過觀察獲得關于事物及其現象的感性認識。演示法是人際溝通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教學方法,比如在講授禮儀內容時,可以播放護士護理工作中常用的禮儀圖片,如護士著裝、站姿、坐姿、行姿、推治療車、持病歷夾的禮儀等。通過觀察圖片、教師講解、護生自主練習,使護生深刻理解了禮儀知識。從教育效果來看,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使護生感到生動、有趣,容易激發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知識。
課堂教學由于受課時、對象及場所的限制,教學效果的持久性和有效性會受到一定影響。因此,拓展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就顯得很有必要。通過創建社會實踐活動平臺,讓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在日常生活、學習及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使護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和水平。
3.3.1 創造更多實習及見習機會 為護生多創造臨床見習、實習機會,引導并鼓勵護生與患者及其家屬、其他醫護工作人員交談,以增強護生的自信心,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
3.3.2 組織更多護理學術活動 可結合專業開展護理知識競賽、“美麗的白衣天使”演講比賽、辯論賽、護理禮儀比賽及護理操作技能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強護生的心理素質和人際溝通能力。
3.3.3 組織課余文體活動 組織拔河、成人宣誓、護士授帽儀式、各類文藝演出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充分調動護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護生的自信心。
3.3.4 提供更多志愿服務活動 如到老年公寓、福利院、孤兒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小學及幼兒園等地與老人、殘疾人和孩子進行溝通,開展生活護理、健康查體及健康教育,提升護生的溝通能力和人文素養。
3.3.5 撰寫人際溝通課程反思日記 要求護生結合自身,就護患人際溝通、家人朋友關系、非語言溝通技巧、課程學習過程及護患尊重等進行反思,并撰寫反思日記,結合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提出解決辦法。
3.3.6 開設人際溝通論壇或專欄 在校園網站及校報上上傳及刊載有關人際溝通的小知識或提供有關人際溝通的討論話題、征文等,吸引護生積極參與其中,提高護生的理論素養和醫學人文素質。
[1]李述平.“角色扮演”教學法在護理人際溝通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8,22(3):833.
[2]王瑞華.淺談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護士人際溝通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1,32(4):8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