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海
(臨夏州衛生學校,甘肅 臨夏 731100)
衛校文化課課改勢在必行
陳國海
(臨夏州衛生學校,甘肅 臨夏 731100)
為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效益,許多衛校根據社會和勞動力市場的現實需求設置專業與課程,片面強調專業技能訓練,壓縮甚至停開文化課,培養出的學生由于缺乏文化素養,發展潛力和遷移能力欠佳,只能滿足現有崗位需求,無法適應技術進步和轉崗要求。因此,文化課課改勢在必行。
衛校;文化課;課改
勞動者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勞動者素質的標準之一。衛校文化課不僅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但是,長期以來,許多衛校壓縮甚至停開文化課,過分強調專業技能訓練,側重于“一技之長”,導致學校教育既不能滿足個人需求又不能適應社會需求。筆者認為,文化課課改勢在必行。
衛校教育是一種正規的、長學制的、以學校為主要基地的中職教育,其人才培養目標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標準,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相適應,與就業崗位要求相符合,為衛生事業發展服務的技能型高素質勞動者[1]。衛校文化課正是為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養服務,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和終身學習服務,因此,文化課的學習必不可少。
2.1 新生文化水平較低
當前,衛校學生有其特殊性,即被中考淘汰的學生和一些往屆生,多數新生入學時文化水平較低,文化課教學存在學生聽不懂、學不會現象,如不知道0.1除以0.2等于多少,不知道L與ml之間如何換算,甚至有的學生連國歌都唱不完整。這使學生在文化課課堂上,像“聽天書”而“痛苦難熬”,導致專業課考試中出現諸如新生兒平均體重約為3 000 kg(應為3 000 g),正常成人一晝夜尿量為1 ml(應為1 L~2 L)等常識性錯誤。
2.2 教材內容不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
目前,文化課教材有許多“用不上”的內容,如數學中的三角函數,計算機應用中的二進制計算,語文中的文言文知識等,致使學生缺乏學習動力?,F行衛校文化課教材重概念、重理論,內容面面俱到,但與實際聯系不多,實用性不強。
2.3 教師自身素質及文化知識水平下滑
衛校文化課教師一方面要承擔為學生專業課學習服務的重任,另一方面要天天面對學習自覺性不高的學生,課堂秩序難以維持,教學效果難以提高,勞動得不到認可,這使其經常因缺乏教學成就感而陷于困惑中,導致教學過程中不備課、無教案、照本宣科等現象,更談不上完善自身知識結構,主動學習與專業課相關的內容,所講知識與專業課知識脫節,不能滿足學生需要。
2.4 實驗教學環節薄弱,配套設施落后
有的學校不具備文化課實驗條件,有的學校忽視實驗教學的作用,導致學生既沒學會理論知識,感性認識也沒有建立起來,學生不認識基礎實驗設備,不清楚操作程序和要求,不知道溶液如何配制,甚至因沒見過筆記本電腦而不會開機、不會使用無線鼠標和無線鍵盤,這樣,即使專業課成績再好也會被招聘單位拒之門外。
3.1 根據新生實際,夯實文化基礎
任課教師應對新生文化水平進行摸底,針對其薄弱環節安排一定課時加以強化,結合以后專業課學習中可能遇到的相關知識,夯實新生的文化課基礎。這樣,無論對以后的專業課學習還是文化課教學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調整教學內容,加強教材建設
無文化課校本教材的學校從崗位需求和學生實際出發篩選教學內容,當然不應只是知識點的減少和難度的降低,而是將有用的知識學好、學深,不常用的理論知識大膽放棄。如體育課中加入跌打損傷患者的急救,語文課中加入普通話練習以方便學生外地就業,英語課中加入醫患日常對話內容等。
文化課使用校本教材的學校應深入醫院搞好調研,傾聽醫護人員的建議,從中職生文化水平和學習能力出發,根據學科特點,以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和轉崗、晉升需要更新知識、技能為依據,組織教師編寫、修訂校本教材。
3.3 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改變考核方式
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強調“學”重于“做”。教師在教學中應起組織、引導、答疑的作用,這就要求文化課教師不斷補充自身知識,了解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將其與教學內容巧妙結合,使課堂氣氛輕松、活躍。改變傳統的“以教為中心,全面開花”的教學模式,以“各有所長,各盡所能”為培養原則和最終目標,挖掘每個學生的特長[2]。不必完全受考核方式約束,可以靈活組織考試,計算機課可以上機考,專業課相關文化課可以聯合考試,單科成績設線,平均成績必須及格,英語課可采用學生自編小品或對話形式,語文課可以考查通知、請假條等應用文寫作能力。
3.4 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改善教學環境
加強實驗課教學,若無實驗設備,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制作教學課件創設模擬環境,為學生創造一個能聽,能看,能動手并能進行討論和交流的環境,有利于獲取知識[3]。
總之,衛校文化課教學“用得上”是最終目標,課改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企業用人需要。
[1]關中輝.信息技術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陳孝彬.教育管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南國農.信息化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G420
A
1671-1246(2014)05-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