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轉
(海南省衛生學校,海南 海口 570311)
解剖學教師兼授生理學淺談
李梅轉
(海南省衛生學校,海南 海口 570311)
解剖學教師兼授生理學需轉變教學模式,做到:備好課,讓學生對生理學感興趣,結合常識和病例解釋生理學機理;選擇授課班級時避開自己已經講授過解剖學的班級,以避免學生審美疲勞,產生厭學情緒;在教學方法、實驗和考試環節上把好關。
解剖學;兼授;生理學
因近幾年我校擴招,師資力量不足,筆者不再是單純講授解剖學,而是兼授生理學。面對新的課程內容,筆者就像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教師一樣需要重新學習。
解剖學與生理學都是醫學基礎學科。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與結構的學科,按照人體的各個系統劃分知識體系,介紹其形態、位置及基本功能。而生理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各器官功能的學科,具體介紹各器官是如何運行、維持人的正常活動的。前者是基礎,后者是延伸。
解剖學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活體示教,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高。但生理學知識較抽象,只能靠學生理解掌握。筆者將教授兩年生理學的體會與同仁分享如下。
由于筆者長期擔任解剖學教學,較少涉足其他學科,知識能力逐漸受限,對很多生理學知識有所遺忘,理解不透,所以在備課時,查閱了很多資料,思考怎樣舉例、舉什么樣的例子才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更感興趣。另外,一些相同器官的生理學名稱與解剖學名稱有所不同,如生理學中所說的內耳的卵圓窗[1],解剖學則稱前庭窗,此時就要弄明白其正確名稱,多向有經驗的生理學教師請教。
筆者第一學期上解剖課時面對的是一年級新生,他們的各種行為習慣有待改善,上課時除了抓教學,還要抓紀律。而生理學在第二學期開設,學生對中專的學習模式及教學要求已比較明確。
解剖學和生理學的教學方法不同。講授理論課時,解剖學常利用活體示教(比如骨和肌肉的位置及形態等),看得見,摸得著。而生理學常用生活常識或病例來說明、解釋各種機制,特別是各種反饋機制。如果學生對生理學知識掌握得不好,就會出現看圖表時連箭頭指向也弄不明白的現象。有時即使教師講得滿頭大汗,學生還是搞不懂。所以,生理學教學方法的選擇很重要。
解剖學實驗以觀察標本或模型為主,以學生掌握器官的結構、位置和毗鄰等為目標。生理學實驗則需動手操作,比如“蛙反射弧”實驗,學生要先會抓青蛙,而護生大多是女生,以前很少或從來沒抓過動物,所以會驚慌失措,教學秩序混亂。好不容易做完實驗,還要寫實驗報告,利用理論知識分析結果,學生常常無從下手,還需要實驗教師一一解釋,幫其完成實驗報告。
考慮到學生基礎較差,考試難度太大會使其產生厭學情緒,所以試題全部出自所用教材的配套練習冊,期末考試前教師還指出復習重點,并且每節課的反饋達標所用習題也全部選自練習冊,但學生考試及格率并不高,考試結果不理想。教師需反思是教學中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并加以改進。
總之,要學好生理學,學生必須端正學習態度,做好課前預習,認真聽好每一節課,做好課后復習,學會獨立思考,多提問題,合理使用參考書。
[1]彭波,李茂松.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G420
B
1671-1246(2014)05-00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