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孫紅梅,任恩發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100029)
高職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實踐探討
張 毅,孫紅梅,任恩發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100029)
通過調整教學內容、優化教材,選擇形成性教學評價方法,在保證完成解剖學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提高教學質量,以適應高職護理專業教育發展的需要。
高職;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解剖學是護理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據統計,護理技術操作中70%的內容與解剖學相關,而搶救技術更是100%與解剖學相關[1]。護理專業學生學習解剖學的目的為:一方面可全面了解人體結構的組成,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態、結構及功能,為學習其他醫學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奠定理論基礎;另一方面也為準確實施各項護理操作提供形態學基礎[2]。
1.1 教學學時數明顯不足
近年來,由于醫學基礎學科的迅速發展,各醫學院校為使其他新興學科教學得以進行,大量縮減了解剖學課時,而護理專業的解剖學課時也呈遞減趨勢[3]。目前,我校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共計81學時,要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掌握全部人體解剖學知識是不可能的。在護理專業解剖學學時不可能增加的情況下,就需要解剖學教師更加精心地制訂教學計劃,合理安排內容,保證教學質量。
1.2 教材不適合護理專業
以往我校護理專業使用的是中醫類院校通用的解剖學教材,但此類教材對于護理專業教學而言,存在以下問題:教材內容深而多,過于強調解剖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沒有擺脫臨床醫學專業的解剖學教材模式;缺乏鮮明的護理專業特色,解剖學知識與護理專業課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教學重點的專業性不夠突出,未能體現護理專業性的廣度和深度。
1.3 生源整體素質偏低
近幾年,由于全國各地區都在細化錄取批次,高職相關專業的錄取大都被排在最后的錄取批次中,考生分數偏低,生源質量不高[4]。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針對上述高職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教研室使用修訂后的解剖學教材,該教材在教學內容上緊密結合護理專業,既保證了知識的系統性,也突出了應用性。并采用小班化教學與形成性教學評價方法,以突出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護理職業特色,更好地適應護理教育發展的需要[5]。
2.1 調整教學內容,選擇護理專用解剖學教材
目前,我校高職護理專業使用的解剖學教材是由我教研室孫紅梅教授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正常人體學》,該教材增加了人體結構知識與護理技術操作有關的內容,適當刪除了部分與護理專業暫時無關聯的、過于理論化的知識內容;突出基本知識和形態學特點,內容更加簡潔易懂;每章的開始備有導學綱要,每章結束后有學習小結、學習思考題和學習方法,讓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點并課后自學,有利于增強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實行小班化教學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就在基礎教育方面研究小班化教學,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證實,縮小班級規模,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成績[6]。我教研室對高職護理專業也進行了解剖學小班化教學,一般以自然班級為單位或者限定每次上課的學生人數在30人左右,在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利用標本和模型等教具進行講解,使理論課與標本實驗課同時進行。解剖學小班化教學使“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大大激發了學生對解剖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上依據教學內容有效把握互動的“火候”,學生將課堂上互動未盡的氣氛自然帶到課余時間,教學效率明顯提高,尤其提高了學生對標本和模型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7]。此外,教師還能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給予解決;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2.3 采取形成性教學評價方法
以往教學效果的評價大多依賴于對理論筆試成績的分析和總結,這種評價方法存在片面性、局限性等弊端。我們根據生源和專業特點嘗試使用新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把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放在整個解剖學教學過程之中:(1)平時課前提問占總成績的10%,提問內容主要針對上次(節)課的主要內容進行,達到了復習以往知識并督促學生課后復習的目的;(2)課后作業占總成績的20%,分別在運動系統、內臟系統、脈管系統及神經系統學習結束后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通過作業的完成達到階段性復習的目的;(3)期末理論考試占總成績的70%,理論試題來自學校試題庫,按不同題型的既定比例隨機抽調產生。如此形成性評價更能體現教學目的和要求,客觀反映解剖學教學效果。
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結合護理臨床、教學工作的實際,反復實踐,不斷總結,才能達到培養實用型護理人才的最終目標。
[1]徐立,趙媛,楊新文,等.護理專業解剖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8,16(1):51-52.
[2]陶偉.現代解剖學的教學途徑[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9,17(1):50-51.
[3]張鵬.提高人體解剖學教學效果的方法研究[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10):121.
[4]李永濤,沈雷,衣英欣,等.專科學生人體解剖課程教學模式分析及設計[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4):450-451.
[5]苗瑩瑩,許偉,郭志剛,等.多樣化教學法在人體解剖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內·外科版,2009,22(10):953-954,956.
[6]楊敏,丁怡穎.STAR項目與小班化教學研究[J].基礎教育參考,2006(2):25-27.
[7]姜云傳.解剖標本陳列室開放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0):68.
G420
A
1671-1246(2014)05-0068-02
注:本文系質量工程項目“自編特色教材”(XJZB30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30873335,81202939);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資助課題(20120013120007);北京中醫藥大學自主選題資助課題(2013-JYBZZ-JS-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