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史帝,孫 杰,宋友瓊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護理專業正常人體學實用型教學的探索與構建
尹史帝,孫 杰,宋友瓊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根據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對護理人才的定位要求,現行的正常人體學課程從內容、學時、表現形式等方面沒有真正體現綜合、整合、實用和精簡的教學改革宗旨,有必要進行重新設計[1]。為幫助學生掌握正常人體學知識,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突出護理專業特色,為后續醫學課程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應構建護理專業正常人體學實用型教學體系,對理論和實踐教學模塊進行改革。
護理專業;正常人體學;實用型教學
目前護理專業普遍使用的《正常人體學》教材將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細胞學、胚胎學及組織學融為一體,雖在內容上有一定的縮減融合,避免了上述學科間部分知識的重復,整合了學習內容,減少了教學時數,但由于課程本身的容量、客觀條件的限制及學生的主觀因素等原因,教學效果并不理想[2]。我們嘗試從理論和實踐教學模塊對正常人體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現闡述如下。
在現行教材的基礎上,結合護理專業特色,以“理論夠用、實用為度,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為原則,增減相關內容,調整教學內容順序,構建護理專業正常人體學理論教學體系。
1.1 調整授課內容和授課順序
根據人體學知識梯度的銜接,調整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打破傳統的“細胞—組織—系統—功能調節”的知識傳授順序,以“形態—結構—功能調節”為主線,對系統解剖學和生理學中過于“全面”的內容作刪減和整合。如將血液與循環系統整合為“血液循環”,使血液循環的概念與知識體系更加清晰和完整;將細胞學和組織學內容大幅度壓縮和刪除,以了解為主,形成以系統解剖學和生理學為主,細胞學、胚胎學及組織學為輔的知識體系。
另外,《正常人體學》教材中神經系統內容在第12章講授,內分泌系統內容在第13章講授。但是第1~11章的很多內容涉及神經—體液調節的知識,如體溫的調節、呼吸運動的調節、消化系統功能的調節、心血管活動的調節、調節與影響尿生成的因素、尿的貯存與排放等。如果按照教材編排順序授課,學生還沒有接觸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知識就先學習神經—體液調節內容,教學難度大,學習效果不佳。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將“人體生理功能的調節”單列一章放在內分泌系統之后講[3]。調整后的授課順序為:第一部分,系統解剖學和胚胎學;第二部分,人體生理功能的調節;第三部分,細胞學;第四部分,組織學。
1.2 課堂教學靈活運用典型病例
為了與護理臨床知識銜接,我們設計并實施護理專業“教、學、用”遞進反饋式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應用知識能力。
我們編寫了與教材配套的臨床典型案例和護理臨床知識鏈接,將常用的護理操作(如注射、插管、穿刺、熱敷等)和正常人體學緊密結合起來。章節內容教學以典型病例導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在講授的過程中聯系臨床知識(如手術入路、護理技術操作注意事項及神經損傷癥狀的人體學基礎及失誤防范等),讓人體學知識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如講授刺激和反應的關系時,以肌肉注射為例,提問:注射時如何減輕患者疼痛?得出應減少刺激,做到“二快一慢”(即進針和拔針要快,推注藥液要慢)就能使患者疼痛減輕,反之,疼痛就明顯。這樣可使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進行思考,提高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面;章節內容教學結束后返回課前導入案例,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加深理解和記憶。各系統學習結束后,再選擇2~3個典型案例進行分組討論,增強知識的理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結合護理職業特點,我們采用實用型實踐教學方法,優化重組實踐教學內容,編寫配套的《人體學實驗大綱》和《人體學實驗指導》,使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內容有機整合。通過增加實踐課學時,采取多種實踐教學形式,完善實踐教學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構建護理專業正常人體學實踐教學體系。
2.1 科學有效地開展實驗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
每次實驗課根據班級人數進行分組,一般每組7~8人,每組配發相應的實驗器材(如模型、標本、組織切片),必要時運用多媒體技術加以輔助。教師布置實驗內容和要求后,首先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動手、自己辨認,教師巡回指導,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觀察一段時間后每組隨機抽出一兩名學生作為代表給其他學生講解標本、模型或組織切片,其他學生加以補充,并納入實踐考核,最后教師做總結點評。這樣做變教師示教為學生自己動手,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主動參與實驗,提高了學習興趣和實驗效果[4]。
2.2 充分利用活體,倡導活體教學法
正常人體學研究的對象是正常人體,每個學生都能利用自身或者同學來學習解剖學知識。活體教學法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才能找到相應的解剖結構或者體表標志,使得原來那些比較抽象的結構變得觸手可及,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進行學習,還能在課后進行復習。以測量脈搏和血壓為例,學生首先按照教材的描述在自己身上尋找并且觸摸橈動脈和肱動脈的搏動,才能確定測量脈搏和血壓的位置;又以臀大肌注射為例,學生通過在活體上觸摸臀大肌和坐骨神經的體表標志,就能夠更好地理解為什么臀大肌注射部位應在臀大肌的外上1/4處[5]。
2.3 豐富第二課堂教學,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依托學校現有資源,我們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提升教學內涵,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應用知識的能力,從而培養實用型人才。具體做法為:(1)各系統章節內容學習結束后,選擇2~3個典型案例進行分組討論、反饋和總結,并要求以書面形式上交案例分析結果;(2)觀看正常人體學和臨床護理操作教學片(如灌腸、穿刺、插鼻胃管、導尿術等),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3)積極開展人體學知識競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4)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區衛生服務、義診等活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實踐技能,深受學生歡迎。
2.4 建立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全面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過完善學生考核評價體系,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考核內容包括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行為素養3方面,三者所占比例分別為50%、40%、10%。(1)理論知識考核以閉卷考試的形式進行。(2)操作技能考核包括標本或模型考核、實訓報告考核和實驗課提問考核等。其中標本或模型考核分兩步,第一步全體學生采用抽簽的方式進行集中考核,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借助活體、模型、標本等完成人體結構的指認,重點考查學生對人體重要結構、體表標志的掌握情況;第二步是各班選出3名優秀學生組隊,參加正常人體學知識競賽,重點考查對人體學知識的應用情況。(3)行為素養考核包括課堂紀律、學習態度和儀容儀表等職業素養方面。這種綜合考核評價體系,重視學生學習態度,強化操作能力的培養,打破傳統一考定論的模式,符合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同時,通過實踐考核也能使教師及時發現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加以修正、完善。
綜上所述,我們對正常人體學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模塊進行了針對性的教學改革探索,旨在構建護理專業正常人體學教學體系,更好地服務于護理職業教育。
[1]于曉謨,張培芬.中職護理專業正常人體學課程的優化策略[J].中華護理教育,2007(3):72-73.
[2]郝玲,劉輝.正常人體學課程教學的過程設計[J].考試周刊,2012(56):155.
[3]花先.對《正常人體學基礎》內容編排的建議[J].解剖學雜志,2005,28(2):126.
[4]曾穗珍.正常人體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井岡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75.
[5]周鷹,劉洪,郝玲,等.活體教學法在護理實用人體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23),3281-3282.
G420
A
1671-1246(2014)05-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