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宏志
(甘肅省人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腺瘤手術體會
霍宏志
(甘肅省人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目的 探討經單鼻孔蝶竇入路顯微切除垂體腺瘤的手術方法。方法 回顧性分析經單鼻孔蝶竇入路顯微手術切除15例垂體腺瘤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術后5例垂體激素水平恢復正常,4例視力恢復正常,無顱內感染及死亡病例。結論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具有切除徹底,麻醉和手術時間短,創傷小、風險小,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是治療垂體腺瘤的一種有效、可靠的方法。
垂體腺瘤;經單鼻孔蝶竇入路;顯微外科
垂體腺瘤是起源于垂體前葉的顱內良性腫瘤,占顱內腫瘤的10%~15%,居顱內腫瘤的第三位[1]。近年來,隨著神經影像學和內分泌檢測技術的發展,垂體腺瘤的早期診斷率明顯提高,大部分患者可以獲得早期治療[2]。垂體腺瘤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控制、外科手術和放射治療,其中手術切除是根治垂體腺瘤的有效方法。在所有垂體腺瘤中,大約96%的患者可經蝶竇入路到達病變部位,剩余患者需要開顱手術,包括標準翼點、額下入路或其他經顱底入路[3]。手術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解除顱內組織的被壓迫狀態,保留垂體的正常結構及功能,恢復激素的正常水平[4]。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腺瘤已成為目前最先進的手術方式之一。筆者采用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腺瘤15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腦血管病中心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住院接受手術治療、并經病理證實的垂體腺瘤患者15例,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齡17~67歲,平均年齡38.5歲。臨床癥狀:頭痛12例,視力障礙6例,泌乳5例,閉經7例,肢端肥大3例。實驗室檢查:泌乳素(PRL)升高7例,生長激素(GH)升高3例。影像學檢查:鞍區冠狀位CT掃描9例,MRI掃描15例;垂體微腺瘤(直徑<10 mm)2例,大腺瘤11例,海綿竇侵犯2例。
1.2手術方式
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頭部后仰20°~30°。碘伏消毒面部及雙側鼻腔,鋪巾,放置手術顯微鏡,鏡下依次消毒雙側鼻腔和鼻道,0.01%腎上腺素鹽水收縮鼻腔黏膜。右側鼻閾后上方弧形切開鼻中隔粘膜1.5 cm,雙側骨膜下分離鼻中隔黏膜,放置鼻窺器,咬出骨性鼻中隔,顯露蝶竇腹側壁及蝶竇開口,鑿除蝶竇前壁約15 mm×12 mm,進入蝶竇竇腔,切除蝶竇中隔,電凝蝶竇內黏膜,此時可見到鞍底。骨鑿鑿開鞍底,十字切開硬膜,即見腫瘤,微腺瘤需切開正常垂體。先用刮匙小心刮除,再用吸引器吸出腫瘤。腫瘤切除,徹底止血后,鞍內填充明膠海綿,退出擴張器,復位鼻中隔軟骨和鼻黏膜,雙鼻腔填塞碘仿紗條,觀察有無出血、腦脊液漏,并應用適量抗生素和激素。術后3天拔出碘仿紗條。
本組15例患者均手術成功,無死亡病例。腫瘤全切8例,次全切6例,部分切除1例。6例視力障礙的患者術后視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視力恢復正常4例;12例頭痛患者除1例無變化外均有改善,其中6例頭痛消失;10例激素水平明顯增高患者中5例降至正常水平,2例無變化,3例仍高于正常;5例泌乳患者癥狀有所改善;7例閉經者月經均恢復。3例術后出現一過性尿崩癥,經保守治療后痊愈;腦脊液漏1例,經腰池引流后痊愈;鼻中隔穿孔1例;無顱內出血、垂體功能下降等并發癥發生。
近年來,筆者在手術實踐中體會到顯微外科的良好療效,現對手術過程進行歸納,以期與同行進一步探討。
3.1 經單鼻孔蝶竇入路
筆者認為對于鞍內的中小型腫瘤、腫瘤侵入蝶竇內及腫瘤大部分位于鞍內的啞鈴狀大或巨大腺瘤,經單鼻孔蝶竇入路比較適宜;對于腫瘤大部分位于鞍上的啞鈴狀巨大腺瘤或腫瘤質地較韌、血供豐富、鈣化明顯、與鞍上組織粘連緊密者,選擇經顱手術入路較適宜。對于大或巨大垂體腺瘤,術中可請麻醉師增加胸腔壓力,以升高顱內壓,將腫瘤擠入鞍內,從而全切除腫瘤;對于反復升高顱內壓后,腫瘤塌陷不理想者,可行腫瘤次全切除,同時術后給予放射治療,定期復查,待腫瘤縮小并陷入鞍內或蝶竇后,行二次手術全切除腫瘤。
3.2 窗定位
筆者認為術中注意以下幾點可確保定位無誤。打開蝶竇前壁時,骨窗要以蝶竇開口為界,向外、上均不可超過蝶竇開口。嚴格沿中線進入,中線以骨性鼻中隔犁骨為標志,不可以蝶竇縱隔為標志,因蝶竇縱隔多有變異,往往不位于中線;如術前MRI檢查證實蝶竇縱隔完全位于中線者,術中也可以縱隔為標志。根據術前MRI檢查所示蝶竇及蝶竇縱隔或橫隔與鞍底的關系,判斷鞍底骨窗的位置。根據術前MRI檢查所示雙側海綿竇的間距,決定骨窗的大小。但對于術中犁骨骨折后,中線位置不明確者,可采用“寧淺勿深、寧低勿高”的原則來定位。。
3.3 鞍底重建
對于腫瘤部分切除者,筆者不建議行鞍底重建,以使腫瘤隨腦脊液搏動塌入鞍內或蝶竇,為再次手術切除腫瘤提供方便。僅對術中有腦脊液漏者,用脂肪塊、明膠海綿及醫用膠修補硬腦膜后,行鞍底重建,以促進漏口愈合。對于腫瘤切除徹底,術后鞍膈塌陷明顯者,用明膠海綿填塞瘤腔后,也應行鞍底重建,以防空蝶鞍形成。此外,術后要注意預防尿崩、水電解質紊亂、消化道出血、腦脊液鼻漏、感染、顱內血腫及垂體功能低下等并發癥。
筆者通過實踐發現,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具有縮短手術入路距離、損傷小,術后患者痛苦小、反應輕、恢復快,不影響外觀的優勢。由于不分離鼻中隔及鼻中隔黏膜,同時還具有術中出血少、可縮短手術時間等諸多優點,值得推廣。
[1]魏少波.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腺瘤[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1,6(2):72-75.
[2]譚振美.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腺瘤32例[J].人民軍醫,2010,42(11):629-630.
[3]魏群.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腺瘤[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2(12):545-547.
[4]Hornyak M,Digre K,Couldwell W T.Neuro-ophthalmologic manifestations of benign anterior skull base lesions[J].Postgrad Med,2012(121):103-114.
R739.41
B
1671-1246(2014)05-01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