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琪,劉春梅
(首都醫科大學,北京 100069)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藥材工作迅速發展的精神法寶
李 琪,劉春梅
(首都醫科大學,北京 100069)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對藥品的需求激增,由于財政資金短缺,政府就地取材、發展藥材生產、設立醫藥合作社、多方籌購,使得藥材工作迅速發展。這源于3個精神法寶——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尊重科學的求真精神。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藥材工作;精神法寶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地瘠民貧,加上軍閥割據、連年戰亂及封建剝削,文化教育衛生水平極低。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由于國民黨頑固派的嚴密封鎖,藥品和器械的供應嚴重不足,患病軍民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延誤和加重病情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有負傷將士因藥品缺乏失去生命。
面對抗戰時期邊區藥材供應嚴重匱乏的局面,陜甘寧邊區政府高度重視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就地取材,發展藥材生產,設立醫藥合作社,多方籌購,使得藥材工作迅速發展,大大緩解了邊區藥品匱乏的狀況。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藥品生產能迅速籌措、投產和見效,藥材工作快速發展,主要和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1.1 藥品需求激增是客觀原因
自抗戰爆發后,戰地迫切需要大批救護藥品。由于抗戰時期遍地狼煙,交通阻隔,藥品被國民黨政府列為禁運品,因此,補充購置極為困難。而要堅持抗戰,保證有生力量,減少部隊傷亡和維護百姓健康,就必須盡快解決藥品的供應問題。
1.2 財政資金短缺是經濟壓力
由于邊區財政困難,藥品得用現金購買,一支普通的針劑要付幾塊大洋,價格昂貴。自辦藥廠,就地生產,可以節省邊區政府的財政支出,減少財政壓力,減輕人民負擔,還有利于穩定金融,平抑物價。
1.3 豐富的可利用資源是有利條件
邊區藥材種類繁多,如甘草、枸杞、麻黃等,但很少用來采制加工。創辦藥廠,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藥材資源,改變缺醫少藥現狀,促進邊區醫療衛生工作發展。
2.1 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
中國革命是在極端困難又基本上無外援的環境中進行的??箲鹌陂g,毛主席多次強調:“中國抗戰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如果過去也講自力更生,那么在新的國際環境下,自力更生就更加重要?!盵3]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精神始終貫穿于邊區的群眾衛生運動中,不僅表現在廣大醫務人員辦醫院、辦學校、培養干部和教育群眾方面,同時,還表現在解決藥品缺乏、器械不足及開辦藥品器材廠方面。
邊區的醫藥機構盡管曾經遭到敵人破壞,物品供應相當困難,但是醫藥技術骨干發揮各自專長,創造出驚人成績。材料自己編,如《軍醫外科學》《戰地救護法》《止血法》《抗戰新藥集》等;藥物自己采,成立各種制藥廠,就地取材,生產中西藥。如僅有8臺壓片機和2具大型蒸餾器的光華制藥廠,造出了葡萄糖、標準血清、光華退熱散、八路行軍散、光華治痢癥丸、光華補腦丸等百余種藥品,平均每月可造各種丸、片、粉劑500磅,衛生材料250磅、注射液500支。所產藥品經各地醫生臨床實踐,效果良好,基本無副作用。光華農場陳凌風同志,為撲滅邊區7縣牛瘟,自制獸疫預防針與治瘟血清。衛生材料廠自制圓邊視野鏡、血球升降器、切片器、牛角聽診器等,部分解決了醫藥器材短缺的困難。1938年成立的延安制藥廠每年可產注射用安瓿幾萬盒,丸、片、水劑十幾萬磅,當時已經能夠制作一般的玻璃和金屬醫療器械。
此外,自力更生精神還表現在鼓勵發明創造和培養醫藥人才上。如八路軍制藥廠非常重視研發工作,1942年開展發明創造和革新活動,當年的大小發明創造(仿制藥品、自制儀器等)有68項。1940年,八路軍制藥廠設立研究室,主要承擔藥品鑒定和新藥品研制工作。研究人員根據藥典,反復實驗,以科學方法改制中藥;利用民間驗方,改變藥物形態,制造了便于攜帶和服用的中藥,如解熱用的汗必靈、外科消毒用的紅色幸福膏等,每月平均生產500磅;用化學方法從中草藥中提煉有效成分約10種,如麻黃素、當歸油、當歸精、苛性鈉等。保健藥社開辦中醫獸醫培訓班,學習結束后將培訓人員派往農村服務;衛生合作社開辦衛生夜校、助產訓練班,辦黑板報宣傳衛生知識。八路軍制藥廠建廠的同時就成立了藥劑班,開設了多期制藥人員訓練班,后又增設了藥科學校。藥科學校隸屬藥廠工務處,與藥廠合作培養藥工技術人員,為根據地培養和輸送了大量的專業人才和技術骨干。
廣大醫務工作者積極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聯合群眾共同努力,不畏艱難險阻,發揮集體智慧,專心搞研究,使新藥品種不斷增加,器械不斷改進;靠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獨立自主的精神,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解決了邊區藥品不足的問題,使邊區各醫療機構的用藥水平基本達到30、40年代的國內水平。沒有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精神,就沒有頑強的毅力和奮發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面貌,就沒有腳踏實地、科學求實的態度;沒有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任何事情都是辦不到、辦不成的。這是一個克敵制勝的精神武器,也是一條極其重要的歷史經驗。
2.2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抗戰時期,黨中央大力倡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涌現了許許多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模范人物。延安時期,“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做他自己的事業”的白求恩,組成流動醫院,組織制作了可做100次手術、換500次藥和配制500個處方所用的全部醫療器械和藥品的“盧溝橋藥馱子”;制作的換藥籃,被稱為“白求恩換藥籃”;倡議成立并參加了志愿輸血隊。在參加軍區衛生機關的組織領導工作時期,白求恩提議開辦衛生材料廠,解決了藥品不足的問題;創辦衛生學校,培養了大批醫務干部;編寫了《游擊戰爭中師野戰醫院的組織和技術》《戰地救護須知》《戰場治療技術》《模范醫院組織法》等多種戰地醫療教材。白求恩還將自己的X光機、顯微鏡、一套手術器械和一批藥品捐贈給軍區衛生學校。他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光輝榜樣和典范。
毛主席在1939年為悼念白求恩同志寫下挽詞:“貫徹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這一挽詞被公認為醫務工作者服務的方針。當時處于戰爭環境,醫務工作服務的主要對象是前線戰士,誰能多救活一個傷員,誰就為抗戰多貢獻了一份力量。據統計,邊區醫院1941年治療的病人中,群眾占25%,1943年達30%,群眾的看病人次為9 611人次,其中治愈9 322人次,治愈率為97%。醫生畢光斗看病時不分窮富,私人設藥鋪,病人沒錢時就免費。當時邊區各醫療單位對群眾看病全部實行免費,病人住院僅需自帶伙食。據隴東分區醫院統計,1943—1944年該院免收群眾藥費44萬元。
正如紐約《先鋒論壇報》記者斯蒂爾在延安訪問數天后說:“我覺得在延安訪問中,有3件事使我感動,第一件事是我體味到共產黨常常說的‘為人民服務’,在延安所親見的各種具體事實,我認為是貨真價實的。”[1]由此可見,延安時期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力量巨大,這種力量所產生的影響感染著每一個邊區人。
2.3 尊重科學的求真精神
黨中央和紅軍到達陜北后,采取多種形式開展了反對巫神、破除迷信、尊重科學、普及衛生科學知識等工作。尊重科學的精神在陜甘寧邊區醫藥衛生工作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3.1 尊重科學,反對巫神迷信 1944年4月29日發表的《開展反對巫神的斗爭》號召各地黨政軍民堅決“取締當地巫神的活動,處罰傷害人命與造謠惑眾的巫神”,要人們“不信巫神,相信醫藥”。1945年邊區二屆參議會批準的《關于開展群眾衛生醫藥工作的決議》認為,“要消滅巫神的勢力,首先要普及衛生運動和加強醫藥工作,否則就是主觀的空想”。
邊區各級黨政組織利用多種形式進行衛生科學知識宣傳?!督夥湃請蟆穼iT開辟衛生副刊、專欄,刊載了大量醫學科普文章,對群眾進行衛生知識教育,培養群眾的防病和健康意識。1939年5月,八路軍軍醫處率先舉辦衛生展覽會,之后,延安醫藥界和市青救會、中國醫科大學、中央醫院等先后舉辦醫藥衛生展覽會,普及衛生常識。1944年7月17日,毛主席為在延安市楊家嶺大禮堂舉辦的衛生展覽會題詞:為全體軍民服務。展品以實物、圖表、連環畫、故事及數據形式,說明疾病的危害及各種防病常識,清楚易懂。周恩來、李富春、楊尚昆、鄧穎超等領導在百忙之中前去參觀,給予贊揚和指示,認為這是推動衛生運動最有效的宣傳方法。
2.3.2 尊重科學,中西醫并重 西醫傳入我國后,與中醫并行于世。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主張限制進而消滅中醫,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黨中央從我國國情出發,以科學的態度,主張中西醫并重,提出中西醫要團結合作的衛生工作方針。1940年6月14日,邊區政府正式成立中醫研究會,首次提出“國醫科學化”的口號,明確中醫中藥的改良要趨向科學化,加強中西醫之間的聯系,互相幫助,共求進步。1941年,光華制藥廠聯合延安中國醫科大學成立中西醫研究室,以科學的態度共同研討醫藥生產及用途。194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文教會組織召開中西獸醫座談會,明確提出了“中醫要科學化,西醫要中國化”的口號[2]。在中西醫團結合作運動中,西醫魯之俊和中醫任作田團結合作,互相學習,被評為中西醫團結合作的模范。
此外,尊重科學還表現在對藥品、器械制作技術的精益求精和藥材使用的良好效果上。如1940年,八路軍制藥廠研究室從馬牙堿中結晶出小蘇打,純度達99.6%,比國外用儀器解析出的純度還高。1944年,衛生材料廠制成的新藥——肝臟制劑,其注射液經臨床檢驗補血效果良好[3]。
2.3.3 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衛生部門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知識分子云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真正做到對知識分子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心、技術上培養,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
首先,在政治上信任知識分子。1941年4月23日,《中央軍委關于衛生部門工作的原則指示》的第一條中指出:“衛生部門之健全的中心一環,是使用有高明醫藥知識及技術的醫生作負責的工作,如委任他們當醫院院長及衛生部長,沒有高明醫生做領導工作,只靠行政工作與政治工作是不能夠解決問題的。”又說:“各衛生領導機關的負責人,如果專門知識及技術并不高深,則應虛心,不要干涉專家之工作,相反的,應時時注意贊助知識技術高超的專家,信任他們,否則自作聰明,現出自己的無知,則無法建立自己的威信?!盵4]所以,在邊區各級衛生醫療機構的領導配備上,中央充分考慮讓知識分子和技術骨干擔任。1939年12月,經王稼祥批準當時還不是共產黨員的魯之?。ó厴I于天津北洋軍醫學堂)擔任延安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5],經陳云和李富春批準何穆博士(畢業于法國都魯士大學醫學院)擔任中央醫院院長,李治(畢業于上海南洋醫科大學)擔任陜甘寧邊區衛生署署長等。這些職務的安排,不僅是對任職人員的鼓舞,而且對當時其他從蔣管區來的高級醫務專家和技術干部來說,也是一次關于我黨知識分子政策最現實、最深刻的教育。
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人才,還充分體現在對知識分子生活上的關心和照顧。1941年7月30日,毛澤東、朱德、葉劍英向各兵團首長發出“吸收大后方醫務人才予以特別優待”的指示。在當時物質條件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對知識分子和技術骨干在生活上盡量給予優待。1942年7月12日頒布的《醫務人員技術津貼等級暫行標準》規定畢業于國內外醫學專門學校的高級知識分子(甲級者)每月可享受津貼60~80元。1942年10月2日邊區衛生處《關于所屬各類技術人員待遇規定的通知》中規定,司藥以上者一律吃小灶,高級醫生家屬與本人同等對待。
抗戰時期由于邊區政府正確制定和貫徹執行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使知識分子心情舒暢、精神振奮。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工作中吃苦耐勞,勇挑重擔,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專業技術知識貢獻給了衛生保健事業,在邊區藥材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積極合作為群眾服務[N].解放日報,1944-11-4.
[3]留守材料廠自制葡萄糖小蘇打[N].解放日報,1944-5-22.
[4]武衡.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科學技術發展史資料:第3輯[M].北京:中國學術出版社,1984.
[5]蘭州軍區后勤部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延安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
F407.7
A
1671-1246(2014)05-0156-03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面上項目“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黨的衛生工作研究”(SQSM20121002500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