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會林,車忠強,劉蘭濤,黃 偉,丁學軍
(牡丹江醫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探析
關會林,車忠強,劉蘭濤,黃 偉,丁學軍
(牡丹江醫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分析了醫學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論述了我國醫學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現狀,并提出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具體教學措施,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完善自身成長,推動我國醫學領域人文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現代醫學的進步,高等院校的教育體制改革也持續的發展,對醫學生的要求也有了新的變化,醫學生的素質越來越受到重視。事實證明,僅僅掌握醫學專業知識的醫學生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傳統的醫學教育很少重視人文精神,但是近年來這種弊端正在逐漸的爆發出各式各樣的問題。醫學教育不得不開始進行人文科學與醫學科學的整合,使得人文精神與醫學技術相融合。醫學生的人文素質表現為能力、知識、修養三個方面。在能力方面,很多醫學生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協調能力與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綜合素質不能滿足醫生工作的需要。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人文知識量缺乏。而修養上則表現為人文素質低,不能抵御各種垃圾思想的侵害與滲透。所以轉變醫學生的觀念,探索醫學生的人文教育是目前醫學教育者的重要課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在21世紀,醫生不單單是優秀的醫學人才,還應該是優秀的思想家與交際家。而另一家國際醫學機構則制定出了醫生必須要準備的七種素質。這七種素質包括溝通技能、職業價值、行為、態度和倫理、研究成果、批判性思維等[1]。這些標準的出臺使得現代醫學教育開始逐漸的重視了人文教育向醫學教育中滲透,讓更多的醫學教育機構重視人文素質。從國外醫學教育結構的課程設置來看,通常課程由自然科學、醫學和人文科學組成。目前我國的醫學教育課程則以醫學與自然科學為主,而人文課程所占比例相當低,并且人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枯燥單一。在國外的醫學教育機構中,美國和德國的人文課程占總課時的比重最高,通常為20%~25%,英國和日本為10%~15%,明顯高于我國8%的比重,顯示出我國人文課程急需要大幅度提高,人文教育系統急需建立[1]。作為醫學院校,必然要轉變思想,在加強醫學教育的同時增加人文素質課程。醫學院校的學生要提高醫學知識、臨床技能、人文素質等方面的素養。從我國醫學教育的發展來看,比較成熟的是臨床技能與醫學知識教育,但人文教育還存在著諸多不足,根據我國醫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借鑒外國醫學教育的經驗,改革醫學教育,建造適應中國國情的醫學人文教育模式已迫在眉睫。
醫學作為一門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和操作綜合度非常高的學科[2],而醫學工作者的主要服務對象又是那些精神或者肉體遭受某種困擾的群體,這就使得醫院必然會對醫務人員的能力與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伴隨著人民生活質量與生命質量的意識增強,社會對醫務工作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沈秀敏[3]等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國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是注重科學教育,重視技能和知識的傳授,輕視了人文素質和綜合素質的教育;從課程安排上看,則是專業課程和人文課程的比例失衡,占據絕對優勢的課程是生物醫學課程。例如:生理學、解剖學、生物化學、病理學、流行病學等,而人文課程則僅僅有教育部明文規定的幾門。即便是這幾門課程安排也存在凌亂、分散,設置非常隨意,課程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和醫學類課程的安排有著天壤之別。這種結論與梁麗桃[4]在“構建以提升醫學生人文素質為目標的通識教育體系”中的研究基本相同。這樣的課程安排必然會影響人文素質教學的效果,對醫學生人文教育非常不利。
從劉詩權[5]等人的研究中,將我國醫學教育的不足歸結為以下幾點:功利導向嚴重,而松懈了人文教育的培養,強化了共性制約而削弱了個性的發揮,重視學科化限制了專業教育;在醫學院校中,比較重視傳授科技知識,而人文知識則較少傳授,導致學生缺乏對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倫理觀念、社會政治、文化傳統、社會風氣等問題的關注,醫學生人文情懷淡薄,缺乏對生命和對病人的關心愛護[5]。雖然大學生的醫學知識比較扎實,但是因為缺少了人文知識和人文素質的培養,使得醫學生不足以滿足社會的需要。人文素質低已經是醫學生普遍存在的事實,多數的醫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表達、文學藝術修養、文字書寫方面均沒有達到應有的要求。更有甚者,有的醫學生缺乏基本的社會常識、人際交往能力和行為規范,性格怪異,不能妥善的處理人際關系;有的學生沒有公德心,缺乏職業道德,做事情草率馬虎,對人冷漠,沒有同情心與責任感;還有的學生注重英語和計算機等級考試,而對中外名著的閱讀和中國文化十分冷淡。
醫學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承載著擴大醫學生視野、增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人文知識等任務。它的核心內容是加強學生對生命和對病人的關愛和尊重,維護和遵循醫學增強人民生命健康的宗旨。而增加人文知識和實現核心的目標是統一的,社會與醫學發展的要求以及醫生缺乏人文素質的現實,迫使我們必須強化醫學生人文教育。
面對醫療業服務滿意度低、醫療衛生工作缺乏人文關懷,醫患矛盾逐年增加等問題,提高醫療衛生從業人員的人文素質已不僅僅是醫學院校所要面臨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所以醫學院校必須要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增強高素質人才的教育和培養,研究人文教育理論,探索人文教育的模式。醫學院校要通過轉變觀念,合理安排課程,優化師資建設,改變教學方式等途徑,積極的建立健全醫學生的人文教育系統,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
3.1 轉變觀念,注重人文教育
行動的先導是觀念,要大力推行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就必須首先樹立正確的觀念。醫學院校的教師應該轉變忽視人文素質教育而重視醫學專業知識的觀念,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地位,真正認識到人文教育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將人文教育確立為醫學教學的重要戰略任務。
3.2 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3.2.1 設置科學合理的人文課程
在保證醫學教學專業課程比重足夠的情況下,適當的加大人文課程的安排,增加人文課程,豐富學生的選擇余地。同時設置課程的時候還要考慮到兼顧自然、人文、社會和應用科學,整體的設置人文課程。課程安排要結合醫學教學的特點,增加一些介紹人文社會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又包含人文社科與醫學最新研究成果的課程,即使課程不多,也可以極大的增加人文知識的廣度,增強醫學與社會科學的關聯。
3.2.2 人文醫學課程的設置要有相應的實踐基地
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不但要有專業的知識,還要有與之適應的社會人文實踐的課外基地,讓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基地增長社會經驗,增進知識,拓展視野,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注重在臨床實習時期開展人文教育,通過與患者的真正接觸熟悉工作環境進入角色。學校要盡可能的安排學生們到口碑好、醫德高尚、技術過硬的醫院進行教學,讓醫德高尚的教師帶領學生實習,通過言傳身教,影響學生的認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3.3 加強師資建設
3.3.1 注重人文教師的招聘與培養
應該說,擁有了高素質和高效率的教師隊伍,也就擁有了未來教育的重要依靠。醫學院校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質和高效率且富于創新的教師隊伍,才能教育出更多優秀的學生。因此,學校必須重視對教師隊伍人文素質的建設和培訓,鼓勵與支持教師去參加各式各樣的高端學術活動,拓寬教師視野,增強教師的人文意識,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的教育團隊。
3.3.2 提高醫學教育者的人文素質和醫學知識
在人文教師的建設方面,醫學院校應著重引進德才兼備,同時具有人文知識的教育者,增加臨床實踐和人文教學的聯系。在醫學教育中,重視選拔與培養專業教師,安排職業素質高、業務水平高的教師教學,這些教師從業時間長,醫德高尚,更讓學生佩服和敬仰,能潛移默化下影響學生。
3.4 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在我國,人文教育主要以課堂講課為主,教學模式單一,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不緊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所以,在今后的人文教育中,要重點培養與鍛煉學生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學中,可以開展各式各樣的教育方式,比如除了講課外,還可以采取發現式、啟發式、情境模式或者綜合模式開展教學。在教學中,明確教師作為主導,學生是教育的主體。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的職業態度、人文精神、個人道德。
3.5 建立健全人文教育的監督與評估體系
3.5.1 建立健全醫學生人文培養的評估機制
在建立具有針對性的評估體系的基礎上,健全人文教育教學的質量監督機制,考核機制,加強管理,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的質量與教學成績的評定進行監督和指導,保證教學的效果。
3.5.2 對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評估時引入人文教育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
在專業的課程教學指標中,將人文教育當做重要的指標。醫學教育人員必須意識到,人文素質教育不能簡簡單單的被當作為就是人文教育的課程,它不僅僅是將人文知識匯集到一起,還是人文素質、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因此,醫學教育人員必須堅持實踐和理論的相互結合,提高醫學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成果。3.5.3 加強考核教師人文素質
加強考核教師的人文素質,探究建立醫德教育的定量與定性考核標準,特別是建立患者評價系統。突出身教的作用,教師應該在醫學實踐中通過自身的醫德感召學生,影響學生正確處理與患者之間的關系。
[1] 趙書峰,滕志香,景學安,等.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5):130-131,133.
[2] 張 芳,魏新華.人文素質教育融入承認高等醫學教育的研究[J].中國現代醫藥,2011,18(6):5-7.
[3] 沈秀敏.姜能志.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4):680-681.
[4] 梁麗桃.構建以提升醫學生人文素質為目標的通識教育體系[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14(4):585-586.
[5] 劉詩權,毛業波,唐國都.新醫學模式下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性及途徑的思考[J].內科,2013,8(1):79-80,101.
(本文編輯:鄒 鈺)
R192
B
1003-2800(2014)08-0531-02
2014-05-08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2532388)
關會林(1977-),男,黑龍江雞西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衛生事業管理和高校物資管理方面的研究。
劉蘭濤(1977-),男,黑龍江慶安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衛生事業管理和高校物資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