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治堂,劉瀟瀟
(平涼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平涼 744000)
地方醫學高校特色人才培養理念與實踐
——以平涼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為例
白治堂,劉瀟瀟
(平涼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平涼 744000)
地方醫學高校只有在辦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理念,重“德”勵“志”,拓“識”強“技”,文化育人,才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彰顯自身辦學特色。
地方醫學高校;人才培養理念;辦學特色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和重要使命。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地處道教發源地崆峒山下、針灸鼻祖皇甫謐故里的平涼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一貫堅持重“德”勵“志”、拓“識”強“技”、文化育人的特色人才培養理念,致力于培養道德品質優良、基礎理論扎實、技術應用能力較強的應用型基層醫療衛生人才。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醫學教育,德育為先。這既是高等教育的共性要求,也是醫學教育的特殊要求[1]。
一名優秀的醫務工作者,不僅應具備扎實的醫學專業知識和精湛的醫療技術,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醫德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具備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職業操守。在“以德育人,德育為先”理念的引領下,我校倡導“以愛心做人,以忠心成人,以誠心做事,以信心成事”,大力推行“以德育人,全員育人,做人育人”的“三育人”德育機制,逐步摸索出一套適合我校自身特點、符合醫學高等教育規律的德育模式。一是誦讀經典,莊嚴宣誓,激發學生使命感,培養醫德。我校每年都組織開展新生開學典禮、實習宣誓大會和畢業典禮等活動,引領全體學生誦讀孫思邈《大醫精誠》節選內容,讓學生明確什么是醫德,怎樣才能成為一名蒼生大醫。以國家教委高教司《醫學生誓詞》為藍本,組織醫學生宣誓儀式,使醫學生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和職業操守。二是開展誠信教育,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實現了誠信考試零作弊。三是師生集體觀看“感動中國”“最美鄉村醫生”“最美孝心少年”視頻,通過師生解讀、撰寫觀后感和日常生活學習中的踐行,讓學生有追求、思奉獻、懂感恩。
“以德為先”的育人理念和特色德育模式讓我校精神文明之花結出了累累碩果,涌現出了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范張曉,“最美白衣天使”陳鳳娟、牛雪蓮,獲得“感動甘肅2010十大隴人驕子”提名獎的胡佐周等人物,學校先后榮獲“全國衛生先進單位”“省級文明單位”等國家級和省級榮譽稱號20多項。
古人曰:“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多數學生在入學的新鮮和激動過后,茫然與困惑漸漸涌上心頭,無聊與空虛也如影隨形。當代大學生一方面感覺自己生存的環境壓力比較大,對前途憂心忡忡;另一方面又缺乏志向,一天到晚渾渾噩噩,空虛、茫然、郁悶、無聊,可謂空洞的眼神、焦灼的靈魂、荒蕪的精神家園[2]。
為了踐行“讓學校發展,讓學生成才”的辦學宗旨,樹立“勤奮、敬業、創新、篤行”的良好校風,形成“立德、博學、勤奮、進取”的學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我校以榜樣為引領,以活動為載體,以踐行為目的,全方位、多角度開展勵志教育。一是“學模范,樹榜樣”。大力宣傳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范張曉同學從小挑起家庭重擔,精心侍奉癱瘓母親,堅持完成學業的感人事跡和“玻璃女孩”胡娟娟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精神,號召全體學生以他們為榜樣,學習他們自立自強、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和精神。二是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活動形式,拓展勵志教育。狠抓日常管理,堅持周日晚主題班會、周一升國旗儀式、周二晨會、周三至周五出早操制度。主題班會堅持弘揚主旋律、突出高品味、明確針對性的原則,圍繞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展人生、理想、責任、使命大討論,交流學習經驗,分享生活感悟,解決問題和困難。周一早晨舉行升國旗儀式,全體師生參加,聆聽國旗下的演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周二晨會,風雨無阻,各系組織圍繞專業學習、文明禮儀、行為習慣、制度紀律、孝親敬長、環保節儉、安全防范、誠信做人等主題,通過講解、演講等形式教育引導學生。無論寒暑陰晴,周三至周五學生都要著校服,戴校徽,整齊列隊,做廣播體操,鍛煉身體,錘煉意志。三是支持學生積極踐行,強化勵志教育實效。倡導“我喜歡改變自己”,鼓勵學生“每天上好一節課,做好一件事,幫助一個人”。要求學生參與校園美化凈化活動,每當晨曦初照或夕陽西下,校園里隨處可見學生打掃衛生的身影。
大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造就人,將學生轉化為能適應環境生存的社會人或文化人[3]。教學是大學培養人才的主渠道。教學理念上,突出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法指導、知識技能應用、工學結合為特點,體現醫學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規律。教學內容上,參照職業資格標準和崗位任職要求,改革部分專業原有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課堂教學中,提倡學生想什么比教師想什么更重要,學生干什么比教師干什么更重要,學生說什么比教師說什么更重要,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
在注重教學、加強醫學專業課程教育的同時,通過開設選修課、專家講座、醫院見習、社會實踐等形式拓寬學生視野,增長見識,提升能力。國學經典、音樂鑒賞、現代禮儀等人文、社會藝術學科和中醫養生學、醫藥市場營銷、醫學英語等醫學邊緣學科選修課的開設,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知識面。我校定期組織來自不同行業、院校,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專家教授開展學術講座,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組織學生去附屬醫院觀摩,安排臨床帶教教師現場教學,將課堂教學與醫院見習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家鄉遺傳病調查,組織“追思先賢,義診下鄉”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和團隊合作精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優秀的醫生,除了有德、有識外,還必須具有精湛的醫術。醫學教育,能力為重。實踐教學是保障和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和必要手段[4]。
為了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規范醫學生臨床能力培養,全面提高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推進實踐教學內容和模式改革,我校從4方面著手,抓好臨床實踐教學工作。一是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臨床帶教教師隊伍。高水平的臨床帶教教師隊伍是保證高質量臨床實踐教學的關鍵。我校始終堅持人才強校理念,科學制訂臨床帶教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優化臨床帶教教師隊伍結構;嚴格臨床帶教教師聘任制度,明確教師職責;大力加強臨床帶教教師師德師風、醫德醫風建設。二是狠抓實驗實訓室建設,修訂臨床能力培養標準,確定了11個專業必須掌握的專業技能項目,引導和鼓勵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實驗室,參加職業技能培訓,逐步實現專業實踐課時不少于總課時50%的教學目標。三是繼續加強附屬醫院建設。醫學生近一半的學習時間在附屬醫院,附屬醫院是醫學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實踐教學的主陣地。我校不斷探索附屬醫院建設模式,并有計劃地開辟新的教學醫院。四是加強實習過程管理,定期組織實習檢查,要求學生在實習醫院上晚自習,寫實習小結,確保實踐教學效果。
大學的出現是為了繼承文化、傳播文化、創造文化,通過文化的繼承、傳播和創造,促進受教育者社會化、個性化、文明化,從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大學的教育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文化過程。所謂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說到底都是文化育人[5]。
校園環境是文化育人的物質載體。我校中心雕塑“鑄心”提醒師生要以愛心對待患者,以信心對待自己,以誠心對待朋友,以責任心對待工作。針灸鼻祖皇甫謐、蒼生大醫李時珍銅像,醫學生誓詞碑,孫思邈《大醫精誠》節選銘文等諸多景觀無一不昭示著醫學院校特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格調高雅、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實現文化育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經典國學知識競賽、“中國夢我的夢”演講比賽、“紅五月”校園文化藝術節、宿舍文化節、校園歌手大賽、讀書月、臨床操作技能大賽、護士禮儀比賽、針灸技能大賽、校園武術交流大會等各種特色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為學生能力的鍛煉、才華的展示提供了機會和平臺,豐富了學生校園生活,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處處彰顯著育人理念。
[1]袁貴仁.落實教育規劃綱要 服務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開創醫學教育發展新局面[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12/13/c_1224132 34.htm,2013-12-10.
[2]王貞志,馬奇珂.如何對青年進行勵志教育[J].中國青年研究,2006(8):85.
[3]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24/info12384648887755 04.htm,2013-12-14.
[5]袁貴仁.加強大學文化研究 推進大學文化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02(10):4-5.
G420
A
1671-1246(2014)13-0013-02
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地方醫學高校辦學特色研究”([2012]GSGXG101)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