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淺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方法的改革
張冬梅
(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實際效果來看,教學方法滯后是制約教學效果提升的主要瓶頸,因此,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效果的關鍵。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方法;課堂教學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養大學生成為“美麗中國”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十分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文件和方案,特別是“05方案”實施以來,黨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納入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重點工程。為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歡、終生受益”的課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普遍開展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
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思想比較單純,對說教式教學方法都能夠接受,但隨著市場經濟和網絡的迅速發展,大學生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價值多元化趨勢,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風行,理論灌輸和社會實踐之間有了較大差距,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趨向扭曲、責任意識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在這種形勢下,抽象的理論講授和空洞的說教已經沒有了吸引力,因此,改革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方法,提升教學的實效性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學本身是一門藝術,靈活的教學方法是準確完整地傳遞教學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達到預期教學目的的關鍵。當代大學生是富有個性的社會群體,他們視野開放、思維敏捷、注重參與、崇尚務實、喜歡獨立思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要從實際出發,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導課就是根據學生興趣和實際需要來啟發、誘導學生聽課,這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富有藝術性的導課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所以,導課是課堂教學能否收到良好效果的關鍵。
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先要闡明所要講授理論的基本內容、主要觀點、研究現狀以及這一理論提出的背景、所要解決的問題,充分展示理論的深刻性、透徹性,拓展學生的視野。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針對大學生求知欲強、善思考的特點,把講授內容設計成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主題,去激發、引導學生的思維。為此,首先,從所講授的理論主題中找一個與實際密切相關的切入點并提出問題;其次,運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和觀點,逐層深入,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理解,直至產生共鳴;再次,進一步向學生闡明學習某一理論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學習方法。經過這3個環節,學生對這堂課內容就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易與教師達成共識。如果開場平淡無味,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很難激發他們的聽課興趣。
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把借助事例、運用事例、結合事例講解說明理論的教學方法稱為“事例教學法”。事例教學法直觀性強,容易被學生接受,有助于將深奧、枯燥的理論知識用活生生的事實以及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呈現給學生,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后,就很容易在教師的指導下把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化深奧的知識為淺顯的道理。事例教學法雖被教師廣泛運用,但在實際教學中,選取什么樣的事例,依據什么原則選取事例,如何呈現事例卻大有學問。因為現在的大學生思想尚未成熟,事例教學法作為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很容易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起其思考。如果事例選擇不科學或者引用負面事例過多,很容易讓大學生形成偏激、片面的認識,當遇到問題時,往往就會先從壞的方面思考,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多引用正面事例,多用先進人物的光輝形象來影響和教育學生。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先進人物的形象展示和心理歷程揭示進行理論分析與引導,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展望未來。
當今社會是網絡信息社會,網絡可以方便、快捷地把知識和信息迅速傳遞給學生,對學生施以補充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打破時空的局限性,有效地實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用聲音、圖像、圖片、動畫等手段來增加教學的感染力,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將教學內容滲透其中;同時,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最新、最易接受、最具感染力的電視專題片,精心編輯,適時播放。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我們選用了“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的視頻解讀教材,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是從社會現實中來的,從他們樸實無華的言行中可以領悟到巨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能夠感動中國社會,那就更能感動中國社會中先進的、充滿青春活力和激情的大學生群體,對其心靈產生強烈的震撼,對其思想產生深刻的影響,在其記憶中留下深深的痕跡。當他們在未來人生的旅途中面臨選擇時,這種影響和痕跡就會發生作用。用先進人物的視頻資料教育學生,符合“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再用理性認識指導實踐”的認識規律。學生了解了先進人物的心路歷程、思想和行動后,其思想發生了變化,再去學習,就會使思想升華,達到理性認識的高度。這既有利于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素質,從而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參與式教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參與式教學指的是在課堂教學這個固定的環境中師與生、教與學的互動,主要強調學生的參與;廣義的參與式教學既包括課堂教學的互動,也包括課堂以外的實踐教學及實踐教學中的參與互動。
參與式教學是建立在交流和互動基礎上的教學,在教學中,師生是平等的合作關系,這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和發揮創新精神,促使學生用眼睛去觀察、用頭腦去判斷、用語言去表達,改善了學習策略,培養了學習習慣,完善了知識體系,提高了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參與式教學模式有以下幾種:
(1)課堂討論。圍繞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社會熱點、焦點、難點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如針對大學生的誠信意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還要不要弘揚“先人后己”精神等問題進行討論,增強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認識水平,培養積極思維習慣,體現課程的實效性和教育性。
(2)辯論會。如以“如何看待大學生戀愛同居”“道德修養中自律重要還是他律重要”等問題開展辯論。
(3)藝術表演。利用大學生樂于自我展示與表現的特點,鼓勵學生通過小品或其他藝術表演形式,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和重要問題,將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式教學超越了傳統教學單純傳道授業的功能,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而課外實踐教學中的參與式教學可以將理論內化為思想、情感、信念并身體力行,收到了課堂教學所達不到的效果。
參與式教學創造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分享交流平臺,形成了一種更加開放的教學互動機制,有效解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教”與“學”彼此割裂的現象,形成了以知識為載體、能力為核心、素質為目標的一體化教學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要履行這一職責,就要在教學中確立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要處理好兩者的關系,這是教師在構建教學體系前必須明確的問題。處理好兩者的關系關鍵在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決定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向的把握、教學思想的灌輸和教學內容的完成情況。因此,“高質量實施新課程方案,關鍵在教師”,教師的主導作用對提高教學實效至關重要。為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教師應做到:第一,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念,做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第二,有高尚的師德風范,做到言傳身教;第三,有完善的知識結構,適應課程和學生需要;第四,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引領學生探索知識和真理。此外,思想政治理論教師還應該從內在的心理品質和情感,外在的儀表、語言、舉止和風度等方面提高修養,成為受學生敬仰愛戴的教師,主導思想政治理論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一般是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動來實現的,實施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既要發揮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又要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其自覺接受教育。在教學關系中,學生是受教育者。為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組織教學,做到“以學生為本”,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理解、接受問題能力和知識基礎,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內容,構建教學方法體系。其次,要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隱私、行為、選擇等。再次,要關注學生課上課下的思想變化,積極進行正面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變化大,如不及時引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將失去思想教育的意義。最后,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掘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看似容易,卻很難上好的課程。課程既有鮮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也有突出的理論性、知識性,還有極強的現實性與實踐性。只要我們不失時機地改革和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拓展新的教學渠道,適應和滿足學生豐富的、多元的信息需求,迅速、有效地解決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遇到的問題,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歡、終生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
G420
A
1671-1246(2014)13-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