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培輝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中職語文課堂戲劇教育的必要性
梁培輝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中職語文課堂戲劇教育是形勢所趨,是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有效方法。戲劇教育糅合中職語文文學性、實踐性、操作性特點,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領悟語言藝術,在虛擬情景中完成自身形象的塑造。
中職;語文課堂;戲劇教育
易卜生說過:“人生不是演戲,但不能沒有戲劇意識。”在中職教育中戲劇意識尤其不能缺失,這與中職學校講究職業性、操作性和規范性教學密切相關。然而在傳統中職語文教學中,大部分語文教師以身示范,用語言和肢體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在課堂上記錄知識要點,課后再對知識進行消化、內化。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教學要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語文教學“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因此,中職語文“教師教、學生學”的單線式教學模式應該給戲劇教育的多線條教學模式讓路,戲劇教育進入語文課堂成為必然。
當下社會是讀圖時代,各種圖像信息裹挾著大眾,人們置身于某一情境中學習和工作,也習慣了這種模式。學生經常利用網絡或其他電子信息通道學習,他們尤其喜歡通過看電影、看戲、讀劇本來提高自身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因此,重視和加強戲劇教育,通過戲劇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觀,增強其辨別是非、美丑、善惡的能力,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就顯得特別迫切和必要了[1]。但是我國當前戲劇教育發展相對緩慢,中學幾乎沒有劇社,大學劇社也往往是比較松散的學生自發的社團組織,學校缺乏對劇社的業務指導、資金投入和演出支持,大多數劇社處于自生自滅狀態[2]。戲劇是文學、音樂、舞蹈、表演等多項藝術的綜合,是最形象化、最易感動人的藝術形式,是提升審美修養的重要途徑[3]。因此,開展戲劇教育是形勢所趨。
近年來,中職教育涌現出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如情景教學法、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這些方法的使用目的是變傳統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表達個人看法,而不是教師先入為主地進行“滿堂灌”。戲劇教育就是要讓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讓學生站上去,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智慧。戲劇注重情感的展示和生命體驗的抒發,能豐富學生的內心體驗,強化其感受力與表現力,提升其審美趣味與生命價值,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并通過對人類活動的觀照,激活學生內在的生命力,使其感受到人性的魅力、真理的價值,從而促進其精神成長[4]。戲劇教學構建了一個情景,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通過自己的語言和肢體把思想表達出來。戲劇表演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運用語言升華思想感情的過程,這也是近年來語文教育中課本劇出現的一個重要驅動力。戲劇注重情感的展示和內在生命體驗的抒發,在課本劇營造的氛圍中,學生能夠品嘗人生的酸甜苦辣,體會生活的喜怒哀樂,從而豐富學生的內心體驗:在真善美的熏染下,凈化情感,陶冶情操;在與假丑惡的斗爭中,明確是非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5]。目前開展語文課堂戲劇教育的中職學校還比較少,改編和排練課本劇者更是鳳毛麟角,因此,要改變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需要更多努力。
在中職學校,語文屬于文化課,其作用是配合專業教學,因此語文教學不需要很高的文學性,其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對將來的職業有更多的情感認識,能夠更快地適應社會;而中職語文戲劇教育是一種很好的手段,既能讓學生學到文學知識,又能在戲劇的虛擬情景中扮演生活中的各種角色,對即將踏入的社會和從事的職業做好心理準備。有研究者認為:在高校里接受過戲劇教育、參加過戲劇活動的學生,其社會適應能力要比其他學生強很多。這是因為他們有清醒的角色意識、較強的角色觀念,能夠依據環境、身份的變化,迅速調整自己,以最快的方式滿足公眾對他們所擔任的新的社會角色的期盼[2]。中職語文教學中,再也沒有哪一種體裁能像戲劇一樣具有這種功能。戲劇把人生的舞臺縮小放到語文課堂中,學生按照劇本精準到位地做好每一個動作,說好每一句臺詞。戲劇就像一把刀,修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雕琢和升華他們的思想。戲劇教育可以內化學生的思想品德,為就業打下良好基礎。引導學生編演課本劇,既能使學生根據作品的描寫喚起對文中景物和情景的想象,加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又可以使學生在獨立或集體創作中展示個人潛能,充分享受創造的快樂,培養和發展創新思維能力[6]。
中職語文教育往往被要求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讓學生掌握文字技能,比如學會書寫求職信等日常應用文。但語文教材中文學性內容占更大比例,需要學生慢慢地閱讀、欣賞和領悟語言文字藝術。語文是一門藝術性而不是科學性學科,然而當前語文教育被強制性地附加了太多職業性內容,使語文獨特的文學性受到沖擊。既體現語文文學性特點,又滿足職業性要求,戲劇教育正好使這兩方面得到有效統一。人們有了觀劇意識,才能洞悉人生真諦,把握人生底色;才能滿腔熱情地去贊美自然角色,謳歌人間豪杰;才能明智而犀利地去鞭撻丑陋、鏟除罪惡。有了戲劇意識,才有集人生美好情態、精睿智慧于一瞬的強烈要求,才會有完成具有美學價值的自身形象的實踐動力[7]。中職語文課堂如果能夠培養學生對戲劇的興趣,使學生被戲劇所吸引,體會其中美好的思想情感,那么語文固有的文學性也就得到了體現,而一旦學生愛上了戲劇,他們就會把各種智慧應用到課堂實踐中,真正把理論知識轉換成現實能力。
戲劇是一種極為復雜的文化形式,是一種群體性的藝術活動。學生可以通過這種藝術活動來了解認識的文化、規范的文化、藝術的文化和社會的文化[7]。中職生可以通過戲劇這個管孔窺視社會種種文化現象,并從這些現象中反觀自己,調整心態,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
[1]萬斌.對戲劇教學的冷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0(16):192.
[2]郭海洋.淺論當代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戲劇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12(4):112-117.
[3]鄧京.“表演式戲劇教學”的探索與成效[J].文科愛好者,2009(6):54.
[4]黃愛華,徐大軍,陳漪.中小學戲劇教育的三種實踐模式[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31(5):106-110.
[5]陳漪,黃愛華,李燕.課本劇的理念背景和人文價值[J].教學月刊,2010(3):22-23.
[6]鐘演.課本劇的編演[J].語文世界,2011(10):51-52.
[7]婁小霞.課本劇——語文課堂的一道獨特風景[J].讀寫算,2010(28):39-40.
G421
B
1671-1246(2014)13-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