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慶燕,李 文,陳士福
(泰山醫學院醫學人文研究所,山東 泰安 271016)
關于社區全科醫生的認識誤區
司慶燕,李 文,陳士福
(泰山醫學院醫學人文研究所,山東 泰安 271016)
根據國務院2011年下發的《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社區全科醫生的角色定位非常明確。但是也有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全科醫生,存在若干錯誤認識。正確認識全科醫生的角色定位,有利于全科醫生制度的進一步落實。
社區;全科醫生;認識誤區
全科醫生在美國又稱為家庭醫生,全科醫療在西方已有2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末,全科醫學的概念引入我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目前已經初步建立了全科醫學教育體系和全科醫生的資格認定制度。根據國務院2011年下發的《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社區全科醫生的角色定位已經非常明確。社區全科醫生是能夠擔當“健康守門人”的高水平現代臨床醫生,是具備高素質的全功能多科別社區醫生,是新衛生服務模式下具有社區特色的家庭醫生。但是,全科醫生培養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任務,我國仍然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1],人們對全科醫生的認識也還存在一些誤區。
首先,我國的城鄉社區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成立比較晚。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多是由鄉鎮衛生院或鄉村衛生室轉軌而來。城鄉基層醫生的學歷和職稱一般都不高,盡管有些人經過轉崗培訓或通過了成人高等醫學教育有所提高,但老百姓仍然認為他們和城市三甲醫院醫生相比有較大差距。其次,城市大醫院有較高的薪資待遇、充足的科研條件和濃厚的科研氛圍,較容易吸引高學歷高職稱的醫學人才。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通過自身努力一旦獲得高學歷和高職稱,又往往會積極要求調到城市醫院工作。再次,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受資金限制,醫療設備普遍不充足,社區全科醫生難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水平,導致老百姓對其信任度不高。實際上,全科醫生應該是具有高學歷高職稱的醫生。例如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很多全科醫生都具有博士學位。根據相關制度,我國未來要培養的全科醫生需經過5年的醫學本科階段學習,再經過3年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參加并通過省里組織的國家醫師資格考試,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全科醫生。與普通醫生相比,全科醫生的訓練方式、實踐方式也不同。全科醫生學習的知識面更廣,接觸的疾病種數更多,具有較高的醫療水平[2]。
20世紀60—80年代,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醫療水平較低,高等醫學教育不發達,醫療人才嚴重短缺。所以允許一些未經正式醫療訓練、具有農業戶口、“半醫半農”的基層“赤腳醫生”的存在,讓他們為人民群眾提供經驗式的、祖傳式的醫療服務[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醫療技術的進步,“赤腳醫生”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國家衛生事業發展的形勢和人民對高水平醫療的需求。國家對醫生進行了規范化管理,“赤腳醫生”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他們被醫學高等院校培養的正規醫學畢業生所取代。但是,為平民百姓服務的“赤腳醫生”樸素實用的治療模式為許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盡管全科醫生的質量和水平遠遠高于當年的“赤腳醫生”,可是他們服務的對象都是城鄉基層的百姓,所以人們更容易把他們變相定位為“赤腳醫生”。
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利益驅動下,一些醫療機構“出租科室”“外包科室”,一些基層衛生室未合法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便擅自執業,一些非衛生技術人員混進基層醫療機構行醫,導致醫療事故頻發,在社會上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對醫療衛生行業進行治理整頓,但是“江湖醫生”進醫院、開醫院的現象仍然屢禁不止,被人們稱為醫療服務行業的“不定時炸彈”。2000年以來,海南、重慶、陜西、湖南等地陸續有“科室出租”“外包科室”現象被曝光。電視、報刊也經常報道許多自稱“包治百病”“全科皆通”的“江湖醫生”,他們大都使用“藥到病除”的招牌,有的甚至用“祖傳秘方”的形式販賣“三無”產品,嚴重損害了基層醫生的形象。如2013年發生的“胡萬林和他的神醫江湖”就是最好的例證。信眾的盲從,科學素養的缺乏,悲劇的一再重演,導致一些老百姓不相信世上存在所謂的“各科”皆通的醫生,錯誤地把社區全科醫生當成了“全科”皆通的“江湖醫生”,歪曲了全科醫生的真正含義。
提到全科醫生,很多人認為是無所不能的醫生。根據社區衛生工作需要,全科醫生必須勝任預防、治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指導各項工作,即“六位一體”的醫生。但是這些“六位一體”的工作并不是靠全科醫生一人來完成的,而是靠整個社區衛生服務團隊共同來完成。這個衛生服務團隊包含有全科醫生、社區護士、心理醫生、計生服務人員和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形成這種誤區的原因是人們對全科醫生理解有偏差,認為全科醫生作為基層醫療隊伍的核心,就應該什么都會做,什么都能管。基層社區衛生工作提供兩類服務,即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全科醫生在這兩種服務中的作用和職責仍然存在爭議,需要進一步界定[4]。但全科醫生決不是“全能醫生”,只是居民健康的“首診醫生”,全科醫生的工作重點是早期發現并處理疾患,對社區患者進行持續性、綜合性、個體化的照顧,預防疾病和維持健康等。重大疾病和疑難雜癥患者還需要到城市大醫院做進一步治療[5]。
總而言之,盡管國家針對全科醫生做了許多正面宣傳,但是人們對社區全科醫生角色依然存在一些錯誤認識。糾正這些認識誤區,有利于降低外部因素對規范化培養全科醫生的干擾,有利于增強社區全科醫生的社會認同感和職業責任感,有利于維護社區全科醫生的權利,貫徹落實好規范化培養全科醫生的相關制度。
[1]趙亞利,曹碩,吳濤,等.城市社區全科醫生培訓現狀及需求調查[J].中華全科醫學,2013(12):1966-1967.
[2]胡靜雯.淺談全科醫生的教育[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2(3):103.
[3]孟灝.鄉醫是培養全科醫生的有力后備軍[N].中國中醫藥報,2013-06-07.
[4]張嘉煒,張玉瓊,張愛華.社區全科醫生的服務模式[J].中華全科醫學,2013(12):1941-1942.
[5]徐秀英,李宏蓮.全科醫生在基層醫療保健服務中的作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8):90-91.
R192.3
A
1671-1246(2014)13-0130-02
2011年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和諧山東’視域下醫患信任構建研究”(11CSHZ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