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倫·廖 [美] 蕭野/譯
這些年你信過的“過時”醫囑
◎莎倫·廖 [美] 蕭野/譯
醫生們救死扶傷,常被稱為“白衣天使”,但他們終究是人,可能無法面面俱到,無法對近幾年的健康研究新發現了如指掌。這么一來,給出的醫囑可能過時、無益甚至有害,導致病人護理效果打折、健康目標受損。美國《讀者文摘》雜志梳理了近期的一些研究,并咨詢營養學、健康、睡眠、背痛等方面的專家,對一些長久存在的、看似“金科玉律”的醫生建議進行解讀,并提出取而代之的新做法。一起來看看有哪些醫囑是“你可以放心地不予理睬”的吧。

據美國牙醫學會調查,10個美國人里頭,有9個認為飯后立即刷牙非常重要。許多牙醫建議盡快清洗易導致蛀牙的牙菌斑。
新建議:過30分鐘再刷
飯后立即用清水漱口,但是過30分鐘后再刷牙。吃完東西就刷牙,食物和飲料(比如柑橘類水果、醋、汽水)中所含的酸性物質,反而可能損害牙齒的牙釉質(人體中最硬的物質,不能再生)及底下的牙本質(構成牙齒的主體)。“這和用洗滌劑刷鍋的原理類似。飯后即刻刷牙,可能把酸性物質給刷進牙齒里,造成傷害。”美國牙科學會新聞發言人、西弗吉尼亞州牙醫史蒂文·加里卜說。

“如果流的鼻涕是綠色的,很可能是細菌感染,需要抗生素。許多醫生依然堅信這一點,因為這在生物學上似乎可信。”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兒科副教授雷切爾·弗里曼說,但科學已經證明未必如此。
新建議:別強迫醫生開抗生素
帶顏色的鼻涕是身體恢復過程中的正常副產物。為了對抗感染,白細胞會分泌一些酶來對付入侵人體的“壞分子。有的酶含鐵,就會帶上點兒綠色。濃稠的鼻涕未必代表細菌感染。“正在跟你‘交手’的也可能是病毒,但病毒會自己走掉。”說這話的人是美國醫生亞倫·卡羅爾——《小心保健偽知識:終結健康謎題的75堂課》的作者之一。
既然如此,醫生為什么還要給病人開抗生素呢?其實有時候是病人自己要求的。但不要忘了,動輒就用抗生素對培養細菌抗藥性“功不可沒”。醫生如果建議使用抗生素,病人最好問一下是否確有必要。
割傷或擦傷后,用雙氧水或醫用酒精來清理或消毒傷口,來干掉細菌以防感染。包括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在內的一些醫療權威機構,都建議在急救箱里備上這些消毒用品。
新建議:用肥皂和水清洗傷口就行
卡羅爾說,雙氧水和酒精會減緩愈合過程,因為會破壞修復組織的好細胞。聰明的急救方式是,用溫和的肥皂清洗傷口,用流水沖3至5分鐘,然后抹一層薄薄的抗生素藥膏預防感染。發表在《家庭醫療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這么做,發炎的水皰修復速度比用雙氧水清洗等其他方式快。另外,要給傷口包扎,保持干凈、防潮。有人認為不用包扎,其實也是一個謬誤。卡羅爾說:“將傷口暴露在空氣中,會加速細胞死亡,結痂后容易留下疤痕。”想要善待自己,還是包住傷口,讓其盡快愈合吧。

發燒會使人發冷、不適,甚至可能產生可怕的副作用,比如兒童的高熱驚厥。所以一發燒就立刻吃退燒藥,尤其是兒童。
新建議:高燒時才吃退燒藥
低燒不僅是安全的,還能幫助身體對抗細菌感染,使身體能更快康復。高燒時才需要吃退燒藥,“體溫較高會刺激免疫系統,”美國耶魯-格里芬預防研究中心主任大衛·卡茲表示。它同樣也會抑制細菌的代謝,使人體“殺軟”——免疫系統更容易對付它們。一般說來,當體溫超過38.3攝氏度(3個月以上的孩子超過38.8攝氏度)的高燒時再去治療。當然,如果真的非常不舒服,還是得去看醫生。

限制蛋的攝入量以保護心臟。從20世紀70年代起,心臟病專家就警告人們,蛋黃富含膽固醇,容易堵塞動脈,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2012年歐洲動脈粥樣硬化學會的《動脈硬化》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蛋類食物對心臟的不利影響與吸煙不相上下。
新建議:每天一顆雞蛋是安全的
不吃雞蛋的好處沒有想象的那么多。《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發表的一系列研究顯示:健康人攝取雞蛋不會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其他研究也顯示,即使那些膽固醇高的人,每天吃一顆雞蛋也是安全的。卡茲醫生表示,蛋類和蝦類食物中的膽固醇含量,對血液膽固醇水平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真正會使膽固醇升高的罪魁禍首,是飲食中的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它們會刺激肝臟大量制造膽固醇。那些“中傷”雞蛋的研究,要求病人回想每天吃多少雞蛋,卻沒有將運動、飲食習慣等生活方式考慮在內。
總之,要打破這種謬見。一顆中等大小的雞蛋約有164毫克膽固醇,而美國心臟協會建議的每日最高攝入量是300毫克(有心臟病的限制值是200毫克)。此外,蛋黃還含有重要的營養物質,比如對大腦有保護作用的膽堿和對眼睛健康有好處的葉黃素。


如果患有憩室病(腸胃壁上長出袋狀突出物),最好少吃堅果、種子、玉米。數十年來,醫生們認為有憩室病的患者應該避開小又硬的食物,防止它們卡在那些袋狀突出物上,引起疼痛或出血。“我見過就有患者15年里沒吃過一次爆米花。”美國新澤西州羅伯特·伍德·約翰遜醫學院胃腸病學家阿尼什·謝恩說。
新建議:淡定地面對堅果吧
《美國醫學協會期刊》一份針對近5萬人的研究發現,對患有憩室病的人而言,堅果等所謂的禁忌食物,并沒有增加患并發癥的風險,可以放心食用。正相反,吃堅果或爆米花倒是會降低消耗不良的幾率。“這些食物富含纖維,有助于身體恢復正常。”謝恩解釋說:“有一種理論是,長期便秘會導致結腸某些部位變得脆弱,就像花園里老化的橡膠軟管。多吃高纖維食物,可以防患于未然。”

每天的一日三餐改為吃五六頓小餐有利于減肥。《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和《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等有聲望的期刊上所刊登的研究指出,少量多餐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和膽固醇水平,還有專家表示,這種飲食方式同樣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減少贅肉。
新建議:多餐會導致進食過量
美國普渡大學的科學家讓一些研究對象吃低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發現那些每天6頓飯、單次進食量較少的人,比3頓飯、單次進食量多的人,更容易感覺餓,同時體重也沒減少。
該研究的作者希瑟·萊迪博士表示,“一次吃得少不會帶來飽腹感,反而使吃的欲望揮之不去。這么一來,午后的曲奇餅干就顯得特別誘人。還不如一天三餐適量吃飽,下午再來份富含蛋白質的小點心作下午茶,比如希臘式酸奶加漿果。”
坐直使脊柱保持挺直,可以預防背痛,將來不易落下背部毛病。

新建議:放松才是好辦法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研究人員,對接受試驗的志愿者做核磁共振成像掃描。他們發現,坐下時,如果腿部和軀干保持135度的夾角斜靠椅背,對椎間盤的壓力小于90度的坐姿。美國紐約長老會醫院/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脊椎治療中心的物理治療主任艾文·約翰遜說,如果一直遵循“坐如鐘”的原則,“久而久之,壓力過大會使腰椎間盤突出。”
坐在一張桌子前,讓頭部與肩部、臀部保持在同一條直線上,后背可以微微向前彎曲,上半身略微后靠。可以調整座椅,使后背有支撐。約翰遜還說,“很多醫生坐姿都不對更是出乎我意料。”
有氧運動有助減肥。1968年,美國內科醫生肯尼斯·庫柏在《有氧運動法》一書中,創造了“有氧運動”的概念,介紹了游泳、慢跑、騎自行
車等有氧運動可以減肥的觀點,并宣傳了心血管保健對控制體重、促進健康的重要性。從那之后,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慢跑、騎自行車的隊伍中來。
新建議:質量勝于數量
現在的科學研究顯示,時間短、強度高的體能運動,即間歇訓練,是最佳的減肥方式。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讓一組女性在健身腳踏車上,先用最快的速度騎8秒鐘,再放慢速度騎12秒,如此反復騎20分鐘,每周騎3次;另一組女性以中等速度在健身腳踏車上勻速騎40分鐘。3個月后,第一組減掉的體重是第二組的減掉的3倍。
數據顯示,高強度間歇訓練組的女性所消耗的熱量更多,因此這樣的運動方式會促進新陳代謝,運動完后繼續燃燒熱量。此外,在健身房里運動的時間較短,運動完后,人們不太容易胡吃海塞。發表在《美國生理學雜志》的研究發現,做同樣一項運動,每天做一小時的人減掉的體重,與每天做半小時的一樣,并認為這可能是前者更容易吃得多,休息的時間也更長所致。因此,最好的結果是將間歇運動與力量訓練相結合,比如舉重能增加肌肉,還能促進新陳代謝。

長期睡眠不足易造成各種健康問題,比如肥胖、心臟病、糖尿病。因為睡眠很關鍵,專家們通常建議盡可能在休息日補覺。
新建議:“長覺”補不了之前缺覺
休息日不要比工作日晚起超過一小時,一次“長覺”彌補不了之前缺覺造成的睡眠不足。美國波士頓布里根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讓受試者第一天睡約5個半小時,第二天睡10小時,結果發現他們的專注時間變短,反應時間延長。經過連續3周這樣的循環,研究人員測試受試者的腦部和運動機能,發現他們的反應時間比研究開始時慢了10倍。一晚的好覺確實不能彌補長期的睡眠不足。
美國密歇根大學行為睡眠醫學項目組主任托德·阿涅狄特說:“睡懶覺會打亂生物鐘,導致第二天輾轉反側,難以入眠。”要想重回正軌,第一件事就是拉開窗簾,清晨接觸陽光有助于醒來,夜里感覺困乏就爬上床。這么一來,睡覺時間就可能提前,連續幾天之后就可能改善睡眠不足情況。

早餐吃燕麥,它低脂、富含纖維素,是健康的全谷物。
新建議:早晨可盡情享用蛋白質
這樣一整天下來能吃得少。據《國際肥胖雜志》的研究,那些早餐吃豐富蛋白質食物的人,更有飽腹感,午餐攝入的卡路里會比平常少26%。美國密蘇里大學主導這項研究的萊迪說,蛋白質會促進胃腸肽類激素酪酪肽的分泌。這種激素會給大腦傳遞飽腹感信號。所以,中國人說“早吃好”還是有道理的。
